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课 漆器工艺

3课 漆器工艺

漆器设计一、漆器简况漆器从新石器时代起,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漆器工艺不断发展。

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1、漆器: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漆器具有防腐蚀耐酸碱的性能,轻巧美观,适用于各种器具,如生活用具、家具、武器、乐器等。

2、髹漆:用漆作装饰的工艺,叫髹(髹xiū,指把漆涂在器物上)漆。

3、漆器的发展历程:1)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时期的木胎朱漆碗(1978年在浙江省出土)是现知最早的漆器。

2)商周时代已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以松石、螺钿、蚌泡等作镶嵌花纹。

西周时期流行用蚌泡作为镶嵌。

蚌泡镶嵌:木质或编织物为胎,外涂漆液,再镶蚌(bang)泡,是今天螺钿的前身。

颜色反映了礼仪制度。

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青色)3)战国时期:全面发展时期,一部分生活器皿代替了青铜器。

漆树的种植与管理有专人,《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

”4)汉代时期:鼎盛期。

产地、数量、造型、装饰。

5)魏晋南北朝:夹纻(zhù,指用苎麻织成的粗布)像漆器。

6)唐代:金银平脱、剔红、犀皮,工艺华美,漆器从实用开始走向装饰。

7)宋代:色漆器制作精良,堆漆与镶嵌、戗金与填漆相结合。

8)元代:剔红、剔犀、戗金,漆工名匠辈出。

9)明代:我国漆工史上又一次有重大发展和革新的时代,髹饰工艺可谓至此而大备。

《髹漆录》黄成著。

10)清代:精工细巧趋于纤密繁琐。

4、漆器的用途:1)装饰性:以髹涂、描绘为主的工艺性漆器,棺椁、家具、车具、漆雕、建筑彩绘。

2)实用性:以木、卷木、皮、竹、藤、铜、夹纻等材料为胎骨的实用性容器。

如盒、碗、盘、豆等。

二、漆器的发展:奁(lian)1、战国楚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漆器产地,如河南信阳、湖南长沙、湖北江陵等地的漆器工艺发达。

还有四川成都、山西长治,河北平山,山东淄博。

1)制胎工艺:(1)木胎(2)木片卷粘胎:中国传统的漆器制胎工艺的一种,用薄木条一圈圈卷成器形,外裱麻布,然后涂漆。

(3)夹纻:夹纻漆器的方法是传统漆工艺中内胎骨架构成方式之一,最晚在公元四世纪时其制作技术就已经成熟。

夹纻,就“纻”的意义来看,《说文》中说:“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

”可知“夹纻”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迭,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粘性,等所塑的器形干固后,凝结成为坚固的形像。

由此可知夹纻制作必先有胎。

⏹木胎夹纻:早期的夹纻作法只单纯的作为日常器皿,大都为圆形或方形,须先以木材车成圆形骨胎或薄木作成器形,再以麻漆交迭而成,这种作法的实物在汉代考古中亦有发现,尤其是朝鲜乐浪所出土的汉代漆器皆属此类,我们称为“木胎夹纻”⏹脱胎夹纻:亦作“夹纾”、“挟纻”。

是一种漆塑像的方法。

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似今“脱胎”。

是用漆灰(生漆调瓦灰)或麻布制成,先用漆灰做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

(4)皮胎:牛皮制成,加漆饰,坚韧轻便,多用于漆盾。

2)造型(1)生活器:羽觞,又称“耳杯”,盛行于战国、汉代至晋。

古代的一种饮器。

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羮。

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弧形的耳。

杯体呈椭圆形,似爵(雀),两耳象雀之双翼。

“曲水流觞”豆,笾(浅平如盘,无盖,用于祭祀或宴请)壶、盒、盘、杯等。

(2)器物装饰:家具(案、几、床)。

乐器(鼓、瑟)3)外部装饰:(1)螺钿: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在漆器、木器、铜镜上应用的工艺方法。

用螺狮壳或贝壳镶嵌在漆器、硬木家具或雕镂器物的表面,做成各种有光泽的花纹和图形。

这种技术源于商代青铜器镶嵌绿松石的工艺。

螺片镶嵌的装饰花纹,有的还加以浅雕刻,来增加表现层次,丰富装饰效果。

也叫螺甸。

(2)描绘:用笔在漆器上画出花纹。

(3)针刻:用针刻划出纤细的花纹,和铜器针刻花纹互有影响。

(4)银扣:用银片镶口或嵌成花纹。

(5)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

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

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

4)色彩:以红黑为主,一般是黑地红纹,红地黑纹少见。

也有黄、绿、赭、蓝、白等色。

当虞夏之时,木制食器,流漆墨其上,也就是在木器上漆上黑漆,漆本有“黑”意,从漆树上所割下的漆液,呈半透明灰白色,日久之颜色由灰白而暗棕,最后成为黑色,所以最原始的漆器当是呈黑色。

禹之时,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继以朱砂调色而有红色。

5)纹样:动物纹、云气纹、几何纹、生活题材(车马、舞蹈、狩猎等,具有时代感、清新活泼的艺术特点)。

特点:1、早期:漆器制作的木胎较厚2、晚期:质薄轻巧,用金属纽、耳、足附件装饰,精巧华美。

重要产地:信阳、长沙、江陵。

2秦汉时期:漆器的鼎盛时期主要特征是漆器的制作有政府的专门机构管理,漆器的使用世俗化和漆器的髹饰有强烈的装饰性。

楚地衰落,代之以四川的蜀郡、广汉郡。

代表性作品主要出现于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出土的漆器。

汉代的漆器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多子盒,成套器皿。

1)颜色:汉代漆器也是以黑红为主色。

2)器型:漆器品种又增加了盒、盘、匣案、耳环、碟碗、筐、箱、尺、唾壶、面罩、棋盘、凳子、危、几等,3)工艺技法:针刻、多彩、铜扣、贴金片、玳瑁片、镶嵌、堆漆等。

(1)制胎工艺:木胎、竹胎、夹纻。

以木胎为主,采用旋制、剜削、卷制三法制作。

(2)装饰工艺:锥画:即针刻,通过刺划表现纤细的花纹。

铜扣:贴金片:以薄金银片制成花纹进行嵌贴。

(汉代,唐代为金银平脱)螺钿:堆漆:堆漆是用漆或漆灰堆垛起凸出的花纹的品种,用漆灰堆起的分为识文和隐起两种,用漆堆起的称为堆漆。

4)艺术特色:(1)漆器图案根据不同的器物,以粗率简练的线条或繁缛复杂的构图表现,增强人或动物的动感与力度。

(2)黑、红互置的色彩产生光亮、优美的特殊效果。

在红与黑交织的画面上,形成富有音乐感的瑰丽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个人神共在、流动飞扬、变幻神奇的神话般的世界。

5)特点:器型丰富:羽觞(耳杯)王羲之《兰亭序》“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漆盘、漆盒、漆罐、漆匜、漆案、漆几等。

早期耳为椭圆,晚期为菱形。

汉代增加大件器型,如漆鼎、漆壶、漆钫;出现漆礼器,代替铜器。

装饰花纹繁杂: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

汉代漆器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

成套器皿,如多子盒。

一般采用朱里黑表的装饰。

3、六朝: 漆器的生产有衰落的趋势,瓷器的生产代替了漆器。

1)斑漆: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六朝独创。

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

此法系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而得名。

《髹饰录·坤集·复饰》:“细斑地诸饰”杨明注:“所列诸饰,皆宜细斑也,而其斑黑、绿、红、黄、紫、褐,而质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错杂者,又有质斑同色,以浅深分者”。

似与斑漆相仿。

另外,用单色漆显出深浅不同斑纹,也有叫斑漆的。

2)绿沉漆:六朝以前,漆多为朱红、黄色、黑色,绿沉色漆的出现,标着着髹漆工艺在调色技术的提高。

绿沉色:就是一种暗绿色,如物沉在水中,其色深沉静穆,故称绿沉。

3)夹纻像:夹纻工艺战国、两汉已经流行,六朝流行用夹纻造佛像,又称“行像”。

“瓦棺寺三绝”:顾恺之维摩诘像、戴逵(晋代)夹纻佛像、狮子国玉佛像4、唐代漆器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制作向华美的装饰方面发展,品种有金银平脱,描金、螺钿、夹纻和新创的雕漆。

漆器从实用向陈设方面发展。

1)雕漆:唐代新创,现称“剔红”,区别于漆雕。

无实物,仅见《髹饰录》中记载。

漆雕是先在漆胎上雕刻然后再上漆,而雕漆是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

2)库路真漆器:库路真是鲜卑语,是一种漆器的名称。

唐代襄州的库路真漆器闻名全国,被称为“襄样”,天下以为法。

"库路真"漆器是唐宋时期襄阳地区朝贡中的珍品。

然而到南宋时,"库路真"从名至实已有失传之虞,后代学者虽多有考证,但皆无成说。

直到今天,关于"库路真"名实等的争议仍多存在。

笔者通过论证,认为唐宋时襄阳"库路真"是雕漆和犀毗漆器,为皮胎或金银器漆器,是中原政权转赐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个贵重物品,为西北少数民族所珍视。

3)金银平脱:唐代新创,从汉代“贴金片”发展的。

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

盛唐时期制作铜器的高级工艺。

其作法,采用金、银薄片,裁制成各种纹样,用胶漆粘贴,然后髹漆数重,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纹脱露出。

金银平脱有两种,一是花纹与漆底在同一平面;二是花纹高出漆底。

唐玄宗时曾大量制造平脱器物以赏赐臣僚。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段成式《酉阳杂俎》、乐史《杨太真外传》和《资治通鉴》等书,都记载唐玄宗、杨贵妃赏赐安禄山金银平脱器,有:金银平脱隔馄饨盘、金平脱宝枕、金平脱装具玉合和银平脱食台盘等。

安史之乱后,肃宗和代宗曾两次下令禁止制作平脱之器,以后逐渐衰落,至宋代几乎绝迹。

推光:金银平脱的研磨工艺方法。

唐以前未见。

4)夹纻:5)螺钿:唐代应用于漆器、木器、铜镜上。

6)描金:亦称“泥金”,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

日本称莳绘。

5、宋代:宋代漆器生产普遍,除官方,民间生产也很普遍。

清明上河图中有漆店的描绘。

宋代品种有金漆、犀皮、螺钿、雕漆。

宋代漆器以造型取胜,像宋代瓷器,漆器朴素无华,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的韵律美。

1)金漆:用金粉作为漆器的装饰,主要有戗金和描金两种。

(1)戗金:宋代新工艺,采用特制工具在漆面上雕刻花纹,刻纹中上漆后再填金粉,花纹仍呈刻划的阴文。

填金称为“戗金”,填银称为“戗银”,填彩漆称为“填彩”。

(2)描金:2)犀皮:宋代开创的一种斑纹漆器,亦称“虎皮漆”、“菠萝漆”,是六朝斑漆的发展。

先用稠厚的色漆在器胎上涂出凹凸不平的漆层。

干后再用对比鲜明的色漆分层涂漆,形成多层多色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形成片云、圆花、松鳞等各种斑纹。

犀皮又称“虎皮漆”或“波罗漆”,作法是先用石黄加入生漆调成粘稠的漆,然后涂抹到器胎上,作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突起的小尖。

稠漆在阴凉处干透后,上面再一层一层地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各种颜色相间,并无一定规律,最后通体磨平。

犀皮漆的外貌呈现出“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像行云流水,或像松树干上的皱纹。

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于变化,漫无定律。

图案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

3)雕漆:通称剔红,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彩等,嘉兴是宋雕漆的著名产地(1)剔犀:雕漆的一种,用红黑色漆间涂,再雕花纹,花纹斜面形成红黑相间的线纹,这种工艺称为“剔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