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演变

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演变


肃政廉访使 22道监察区
❖ 特点:首开“台谏合一”先河;闻风弹人,定期奏
事;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
直监察网络。
明清——高度完备
明朝 清朝
都察院:都御史
13道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巡按御史
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都御史
15道监察御史
监察官风闻言事
❖ 特点:改变了唐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列、明代“科道”
❖ 5、照刷文卷:即定期仔细检查公文办理情况,以
检验各衙门政绩优劣及公事违失。
如:“明代规定,在京大小衙门,及直隶和各省的文卷, ‘除干碍军机重事不刷外’,其余卷宗,由御史每年一次, 或二年三年一次照刷”。
❖ 与注销不同的是,照刷是年底汇总检查, “每月注销事件,年终照刷文卷”。
(二)出使地方巡察监督
❖ 5、参政、议政是实现监察权的重要保障机制。
(四)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其一、古代监察制度成为皇权的附庸,暴 露其极端的缺陷,应当警醒当今监察制度 的设计。
❖ 其二、政权性质决定监察取向。在社会主 义中国,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接受最广泛 群众的监督。
利于避免国家政令实施中遇到障碍,剔除不利于统 治的因素,使国家在安定的环境下得以发展;
❖ 三是中国古代重视言官谏净制度作用的发挥,以
匡正君主、谏诤得失、修正统治政策、维护封建统 治。
(二)局限和困境
❖ 1、依赖性——取决于皇权的定夺
❖ 第一,监察机构是否完善取决于皇帝的决策。
如:唐御史台或分或合
❖ 第二,监察的权威来自皇权,御史行使职权 需以皇权为后盾。
❖ 古代监察机制的整体效果是受到质疑的,其本 身经常受到当时政治格局和政治形势的制约, 难以摆脱官僚主义恶习和内部腐化的侵袭。
四、现实启示及参考价值
(一)监察机构独立健全,可使监察机制 保持公正高效。
在体制上,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是 其鲜明特点。这对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 权,保持公正高效,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 官的干扰具有积极意义。可见,独立和健全 的监察机构与体制是发挥监察功能的必要组 织保证,这是封建监察法制的成功经验,也 是现代行政监察的基本要求。
派御史到考场充当监试官。
❖ 3、监军:战时督军 ❖ 4、监决:御史到刑场监决,有权暂停行刑。 ❖ 5、监财:监管财物出纳之际,如克扣、以次充好、
盗窃等弊端。
(四)知政参政实时监督
❖知政:通过文书收转、连署、备案和允许监官入
阁听政等方式,让监察官预知政事实行监督。
❖参政:指直接参与国家有关政事活动,并具有一
❖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
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 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 裂,妖祥讹言。
❖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
如:包公的“势剑金牌” 、尚方宝剑等。
❖ 第三,御史监察弹劾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皇帝。
❖ 2、同构性——强化皇权政治的需要
一部封建监察制度史,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说是 维护皇权独裁史。历代统治者在弱化对自己监督的 同时,必然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察,历代监 察制度的变化,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的总原则就是 有利于皇权的强化。
❖ 3、封驳制度:“封”,即“封还执奏”,退回内阁 ;“驳”
即驳正违误,驳回题本、票本错误之处,再向皇帝请旨 。
❖ 4、注销制度:每件事情办完之后,要及时办理公
文注销手续,注销时报告公文限内已完结者、逾期 有因者、无故逾限者的件数。
如:“明代五日一注销,清代每月两次注销,月终奏闻皇
帝,参劾无故逾限者。”
晋武帝始置登闻鼓
❖ 2、设匦受四方之书
武则天时期
❖ 3、直接受理检举上诉状
三、对古代监察制度的考量与评判
❖(一)古代监察机制的动因
❖ “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 朕医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忽必烈
❖ 一方面,在专制政权下官员的权力均来源于 皇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级官吏不是对公众和公务负责,而 是对上司和皇权负责。
台院 殿院
察院
监察御史
设10个监察区(道)
谏官
门下省
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 给事中
中书省
右补阙 右拾遗
特点
1、御史权力扩 大,并享有部分 司法权;
2、形成台谏并 立的局面。
宋元——强化时期
宋朝 元朝
在中央承唐制御史台辖下三院
监察御史
监 州 ( 通 判 ) 路:转运使、提点行狱公事
御史台:御史大夫(蒙古贵族) 江南和陕西行御史台
❖ 古代官僚政治基本特点是:“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 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官僚把政 府措施看做为自已图谋利益的勾当。”监察权向公 众开放或延伸就意味着利益的丧失。
(三)评 价
❖ 历代监察制度都是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集权体 制以及在皇权控制下的制衡原则。对皇权的极 端依赖其本质上始终是封建皇权的附属物,难 免会受到人治的弱点所带来的最大损害,甚至 使其形同虚设。
❖ 5、狭窄性——缺乏群众基础支撑
❖ 用官吏监察官吏。没有发现有发动庶民对官吏进行监
察的记载。
❖ 刘邦的“约法三章”不是要老百姓跟他提意见;汉武帝“草 缗告缗”,针对的是偷税、漏税的富豪大户。南北朝时期鼓 励社会检举官吏不法之事,然而举报人也多为下级官吏,庶 民不在其中;唐太宗只对上层官僚广开言路,武则天创立的 “知匦制度”,举报箱也只设在朝廷之上。
魏晋——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
御史台:御史中丞 巡御史
殿中御史 检校御史 督运御史
❖ 特点: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
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 形成,谏官系统开始系统、规范。
隋朝 唐朝
隋唐——成熟阶段
御史台:御史大夫 司隶台:司隶大夫
谒者台:司谒大夫 御史台:御史大夫
定的政事决定权。参政监督内容:一是直接参与人 才举荐 ;二是参与官吏选拔考核;三是参与会审。
❖议政:议政是监察官通过参与国家政事的预议进
行监察。一是侍从皇帝,随时议政;二是入阁参与 朝议;三是上奏章议政。前二种都是监察官预知政 事的重要途径,又是参政的基本方式。
(五)受理直诉事后监督
❖ 1、设登闻鼓、立肺石
❖ 另外,历代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很低,一般为七品, 属中央机构官员,代表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
❖ 一方面官轻可以使监察官不惜自身而弹劾权贵,提高科道官 执行监察权威性的同时,又抑制他们飞扬拔扈滥用权力。
❖ 另一方面,但由于官场复杂,弹劾权贵往往会遭到报复陷害, 轻则被降职,重则丧命。如清顺治帝时,监察御史张煊列举 陈名夏十大罪状予以弹劾,由于吏部尚书谭泰袒护,顺治帝 反斥张煊“挟私诬蔑”,坐以绞刑。
秦汉——形成阶段
秦朝 汉朝
御史府:御史大夫(贰丞相)
中央
地方
监御史
郡、县
御史府:御史大夫
汉武帝
丞相司直+给事中
西汉末年
御史台:御史中丞
丞相史
州、县、郡
汉武帝
州部刺史
13个监察区(州部)
县乡:督邮
汉朝
宪台:御史中丞 中央直属区:司隶校尉
12个监察区(州):州部刺史
特点: ❖
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六条问事。
❖ 1、定期和不定期巡察 ❖ 定期:分工定点包干巡察——汉13部刺史、唐10
道按察使、宋诸路监司、元22道肃政访司、明13道 监察御史、清15道监察御史。
❖ 不定期:临时派员、带刺巡视、事毕即归 ❖ 2、明察与暗察
(三)现场督察随事监检
❖ 1、监式:监检朝仪和祭祀 ❖ 2、监试:科举取士以来,凡乡试、会试、殿试都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
“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 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 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从 事物的性质来说,要滥用权力,就 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
四个方面的内容
❖ 一、历代监察机构设置及其特色 ❖ 二、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 ❖ 三、对古代监察制度的考量与评判 ❖ 四、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及参考价值
正今。
(三)运行机制和方式完备有序,可使监 察功能得以充分全面地发挥。
❖ 1、严格规范的检查制度,是提高监察效能的 重要手段。
❖ 2、实行文书备案、审查、注销制度,是一种 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 3、自上而下的巡察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 督方式。
❖ 4、实行现场监督,是防止重大政事失误的必 要措施。
(二)“以条问事”,可使监察功能 获取源自法律的权威力量得以发挥,不 仅有组织保证,而且有法律依据。
汉武帝的“六条问事”。以条问事,察视 地方,为监察官员的巡察直接提供了法律依 据,对于澄清地方吏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视立法和依法监察,对于我们今天的监 察法制建设亦有可鉴之处。
“六条问事”是一种监察官员监督时的依据准则。始于汉武帝。
❖ 另一方面,皇权的权威又必须通过各级官员 权力的运用与推行才能得以实现。
❖ 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机器上的平衡、 调节装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某些作用。
❖ 一是统治阶级内部对其利益的认同大大加强了监
察制度的实施,能够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 维系统治阶层的稳定性;
❖ 二是监察制度作为国家权力的调节和平衡器,有
❖ 3、异化性——监察权力的失控
西汉初期建立的刺史制度,起初刺史职守仅限为 监察方面的权力,然而至东汉时,职权遂步扩大, 获得了行政权、兵权,发展成为州一级的最高行政 长官(州牧)。明代的厂卫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