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拍卖行拍卖品描述1861.7佳士得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
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1862.6佳士得来自圆明园的3件玦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7佳士得36件表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2)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3)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可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皇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就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
……这些观点是:1.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这一点做不到,则……2.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3.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4.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北京朝廷。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请回答:(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材料一中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你对此有何评论?(2)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3)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
(1)《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业已增加了的需要一一感到的许多失望;说明他们要继续侵略中国,以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便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扩大侵略成果。
(3)得到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获得大量特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 此观点适用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于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中口甲午战争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更挨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 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腑……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一一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材料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语请回答:(1)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材料二、材料三两则材料又有什么内在联系?与第一则材料的区别是什么?(2)材料一中义和团为什么要“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呢?你怎样评价?(3)材料二中“因而用之”和“徐图挽救”的意思是什么?你对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怎样理解?(4)材料三反映了慈禧太后怎样的政治倾向?你从三则材料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1)三则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注定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对待义和团和帝国主义的态度。
与材料一形成鲜明对照:即反帝与投降之区别。
(2)原因:铁路延伸到哪里,帝国主义侵略魔爪就伸向哪里;外国轮船控制中国的内河和远洋航运;利用电线刺探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
评价:主要精神正确,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3)“因而用之”是因为义和团声势浩大,进入清政府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徐图挽救”是控制利用后,等待时机再剿灭。
认识:清政府采用的两面派的手段,企图用义和团之力抵御洋人,用洋人之力剿灭义和团,达到一箭双雕、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
(4)倾向:完全向帝国主义列强投降。
启辿:落后就要挨打;反帝必须反封建;革命必须有先进阶级领导;必须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材料一1874年4月间日本先后派兵3600多人侵入台湾,在琅娇社寮登陆,攻打牡丹、高士佛等社,并在龟山等地盖营房,建立“都督府”,实行屯田、植林,准备长久占据。
5月14日(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奉旨巡察台湾,29 口即被授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直接负责处理口军侵台事件。
沈葆桢率福建船政局制造的15艘轮船,加紧布防于台北、澎湖、厦门等地,使侵台日军感到“抵台南之船非中国新船之敌”, 未敢再有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赵君尧:《日军侵台事件与沈葆桢的海防观》材料二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
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
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
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一一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材料三(李鸿章说)我军只八舰为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近畿门户洞开。
牙山军覆,何堪海军夏被摧折……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为可知;万一挫失,即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
惟不必定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盖今日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
用兵之道,贵于知己知彼,舍短用长,此臣所为兢兢焉以保船制敌为要,不敢轻于一掷以求谅于局外者也。
一一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材料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间的•一段对话: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己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
”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出哪些现象?(2)材料二反映了李鸿章对日本变革有什么样的看法?(3)材料三反映出的海防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与哪一事件直接相关?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海防的认识。
(1)现象:日本派兵侵略台湾;清政府对台湾海防有所重视。
(2)看法:反对日本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赞同门本学习西方军事、工业技术和派遣留学生;对日本侵略台湾的企图表示担忧。
(3)不同:材料二反映了李鸿章奉行保存实力、避战求和的政策。
材料一反映了沈葆桢采取整顿防务积极备战的政策,震慑侵台日军。
(4)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认识:必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腐朽的封建制度;要打败外来侵略需要积极、勇敢、团结一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战争爆发时1942 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材料三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中国美国英国伤亡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死亡死亡3500万人2000多万人62亿美元5000亿美元40.5 万人37.5万人——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的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2)设想的结局,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将集中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
未出现的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口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
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