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课程纲要--《让感恩走进心灵_让生命绽放华彩》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纲要--《让感恩走进心灵_让生命绽放华彩》课程纲要

《让感恩走进心灵,让生命绽放华彩》校本课程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让感恩走进心灵,让生命绽放华彩》
课程类型:选修
教学材料:《让感恩走进心灵,让生命绽放华彩》
授课时间:45课时
设计:
授课对象: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国、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以感恩的心对待家庭、国家、社会,对待大自然,我们就会自觉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热爱所面对的一切。

二、课程情感达成
本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校本教材结构。

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感恩的意识和能力。

本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情感感恩的人文修养,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释感恩情感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

本书结构设计中加入了“活动”,力图加强校本课程《让感恩走进心灵,让生命绽放华彩》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力度,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得真实情感的洗礼,习得待人处事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积极的正能量观。

三、教材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把关心父母、尊敬老师、尊重和帮助他人作为一种美好的种子播撒在心中。

2.通过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必备修养和道德准则。

3.通过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学会感谢、珍惜和感恩。

感谢那些曾经给过自己关爱、帮助、指导甚至批评、伤害的人。

4.通过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学会知恩图报。

始终不忘祖国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付诸实践。

(二)课程内容
通过大量的搜集和整理,充分的论证和实践,我们开发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本套教材共5个单元,每个单元9课时,一、二、三课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四、五、六课适用于八年级学生,七、八、九课适用于九年级学生。

主题为“感恩父母,生我养我”、“感恩老师,教我做人”、“感恩祖国,育我成才”、“感恩社会,无私给予”、“感恩自然,无私给予”。

1、本教科书教学内容,共计五章,45节。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密切联系生活和学生实际情感,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感恩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2、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心理学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

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

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3、版式设计配有图片,生动活泼。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四、五章
教学难点:第一、五章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感恩情感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感恩情感比较零碎。

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获得情感能力较强,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一些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但这是学生自己的情感经历,学生还是比较乖,在烦躁中也会有静静的思考。

八年级学生,情感经历、生活历练都有了积累,将比较感性地学习感恩情
感的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后进生在学习过本教材也会有所得,以利于学校的文化课教学。

九年级学生,相对于七八年级的童蒙,现在获得更为理性的情感认知,也是对他们人性教育的最好阶段,从九年级的认知来看,给他们以积极的正能量,将会带动整个紧张的升学过程,利于顺利毕业。

由于校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充分备课,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通过“活动”和“辩论”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做到课程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感恩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指导学生开展感恩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通过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促进学生的情感流露等。

(五)、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
本套教材共5个单元,每个单元9课时,一、二、三课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四、五、六课适用于八年级学生,七、八、九课适用于九年级学生。

主题为“感恩父母,生我养我”、“感恩老师,教我做人”、“感恩祖国,育我成才”、“感恩社会,无私给予”、“感恩自然,无私给予”。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 课程实施
1.课程开设的教学原则:
(1)全员参与、榜样示范原则:所有的教师都要认同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

特别是要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感恩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2)知、情、意、行,有效统一原则:即从思想品德结构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入手,加强感恩的认识,激发感恩的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巩固感恩的行动,促进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3)针对性原则: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比如说逆反心理,你要他这样做,他偏不这样做)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感恩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4)系统性原则: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

同时,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我校的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等结合起来,还必须把感恩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持久性原则:感恩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

否则,可能半途而废。

把感恩教育贯彻到日常的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教学、管理等本职工作之中,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2.课程主要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进行调查,调查小组人数以3人-10人为宜,小组成员最好具有共同的兴趣,而且在个性、品质、能力等各方面形成互补,组内成
员事先对所调查的问题和对所调查的地区情况要通气了解,制定适合自己小组的调查方案。

(2)角色扮演:教师根据需要为学生创设某种情境,带领学生进行筹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配合教师进行筹备,部分学生扮演角色,余下的学生担任观众。

教师鼓励学生认真扮演角色和认真观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全体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恩感动的想法和感受。

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全班学生共同参与。

教师在活动中要淡化传统的教师作用,带领全班学生进行筹备,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布置场所,鼓励学生认真扮演角色和认真观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3)社区活动:社区活动的方式比较灵活,在统一规划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既可以采取个人参与社区活动的形式,也可采取全班参与的形式。

社区活动用途与价值在于它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尤其有助于情感领域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把握未来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体验和研究社会问题、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培养领导才干和团队精神,养成学生自信、正直、诚实、同情等品质,明确在校学习的目的性和责任感。

3.课程适用对象: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4.授课时间:两周一课时
(二)课程评价
1.采用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采用等级制,设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若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方向,争取合格。

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
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手册中。

3.评价的形式多样,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