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文:浅析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一直是留学生常见偏误所在。
本文试图在对比“不”和“没”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两者的区别,同时理清“不”和“没”在时间和主客观方面的认识误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不;没;区别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由于两者基本功用的相似性,“不”和“没”一直都是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的难点。
随着现代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然而,在一些问题上,统一的观点仍未形成。
本文旨在通过对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简要描写和对比,揭示“不”和“没”的区别,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一、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分布(一)否定副词“不”的分布首先,否定副词“不”常常用来修饰动词性成分,即“不”后加动词或以动词为核心的短语。
1、不+(状语)+动词(1)芳华现在什么都不想。
(2)即使你不相信,我还是要告诉你真相。
(3)早饭他从不在家里吃。
2、不+(状语)+动词+宾语(4)妈妈坚决不同意我和宾利的婚事。
(5)他从来不喝白酒。
(6)他不常轻易同意别人的观点。
3、“不”+动词+补语(7)不吃饱就没有力气干活。
(8)不看完就不能发表意见。
(9)不穿戴整齐就别想出门。
4、动词+“不”+补语(10)我们在这里吃不饱、穿不暖。
(11)这么多任务根本就做不完。
(12)小时候的事我已经记不真切了。
5、“不”+助动词(13)我不愿意把这本书借给他。
(14)萧明不敢晚上一个人回家。
(15)我们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
其次,否定副词“不”可以用来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即“不”后加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核心的短语。
1、“不”+(状语)+形容词(16)今年冬天不冷。
(17)这筐苹果很熟,那筐苹果不熟。
(18)我身体不太舒服,就不去上课了。
(二)否定副词“没”的分布与否定副词“不”相似,“没”也常常用来修饰动词性成分,即“不”后加动词或以动词为核心的短语。
1、“没”+(状语)+动词(19)他看了看手里的信,没说话。
(20)老师还没下课,张琳就背起书包走出了教室。
(21)他还没完全明白。
2、“没”+(状语)+动词+宾语(22)我昨天没打网球。
(23)他从来没抽过烟。
(24)以后我就没再见过老张。
3、“没”+动词+补语(25)今天中午我没吃饱。
(26)这道题老师没解释清楚。
(27)原来礼还没送出去。
4、“没”+助动词(28)我没肯收他的东西。
(29)我没能履行我的诺言。
(30)我没敢看那布恐怖电影。
同样,否定副词“没”还可以用来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即“没”后加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核心的短语。
5、“没”+(状语)+形容词(31)这两年,我一点也没胖。
(32)这些苹果没熟,放些日子再吃吧。
(33)他当时还没这么漂亮。
二、否定副词“不”和“没”意义与用法区别通过对“不”和“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否定副词“不”和“没”具有相同的语法特征:都可以修饰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
这一部分就将从“不”和“没”的这两种语法功能出发,探讨“不”和“没”在意义与用法上的区别。
(一)“不”和“没”+动词或动词性词组1、“不”和“没”修饰动词或述宾短语当“不”和“没”后加表行为动作的动词或述宾短语时,“没”用来否定行为动作的发生或完成,而“不”则主要具有三种用法:(1)表示对主观意愿的否定;(2)表示对经常性或习惯性的行为动作的否定;(3)表示对恒定真理或客观事实的否定,例如:(34)a我今天生病了,所以不去上课。
b我今天生病了,所以没去上课。
(35)a肖华从来不抽烟。
b肖华从没抽过烟。
(36)a这个地区一年四季不下雨。
b昨天没下过雨。
(34)例中,a句意思是我因为生病所以主观上不想去上课,是对主观意愿的否定,而b句陈述了我因为生病缺课的事实,是客观的说明。
(35)例中,a句表达的是肖强没有抽烟的习惯,否定的是经常性或习惯性的行为动作,而b句表达的是肖强抽烟这一行为动作从未发生过,否定的是行为动作的发生。
(36)例中,a句否定的是下雨这一恒定的自然现象,而b句否定的是过去时间里下雨这一状况的发生。
2、“不”和“没”修饰述补短语否定副词“不”和“没”都能够与述补短语结合,表示对动作活动结果的否定,但是“不”和“没”在述补短语中的位置和与之结合所表达的意义是大相径庭的。
“不”与述补短语结合时的结构形式多是“动词+不+补语”,表示的是在某些条件的限制下不能达成某一动作活动的结果;而“没”与述补短语结合时的结构形式是“没+动词+补语”,表示的是到说话时为止,某种动作活动的结果仍未出现,例如:(37)a菜太少了,我吃不饱。
b菜太少了,我没吃饱。
这两个句子看似可以互换,但是细细体味,存在着意义上的差别。
a句强调的是因为菜少这一条件的限制,说话人没有能力达到吃饱这一结果;而b句强调的则是因为菜少,所以到说话时,吃饱这一结果仍未出现。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与述补短语结合时,并非只有“动词+不+补语”一种格式,也存在“不+动词+补语”的情况。
然而,这种结构一般只在表示假设意义时出现,通常不单独使用。
第一部分(7)-(9)例正说明了这一点。
3、“不”和“没”修饰助动词否定副词“不”和“没”都可以与助动词搭配,但能与两者搭配的助动词的数量与范围是大不相同的。
“不”几乎可以用在所有助动词之前表示否定,如“不可能”、“不会”、“不愿意”、“不应该”、“不能”、“不能够”、“不肯”、“不敢”,而“没”与助动词搭配则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只有少数能愿动词如“能”、“能够”、“肯”、“敢”等能与之组合。
(二)“不”和“没”+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否定副词“不”和“没”与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搭配时,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动静态意义上。
试比较:(38)a树上的苹果不红。
b树上的苹果没红。
a句否定了树上苹果红这一情状,而b句否定的则是树上苹果转红这一变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不”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搭配的时候,显现的是说话人对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认识与评价,是对事物情状的否定,从而是静态的非过程否定;而“没”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搭配时,强调的是事物没有经过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否定的是事物的变化,因而是动态的过程否定。
三、否定副词“不”和“没”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关于否定副词“不”和“没”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指出,“没有”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不”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白荃(2000)认为,“不”经常用于现在和将来,也可以用于过去。
“没有”是从客观陈述的角度否定某种客观事实,所谓客观事实包括动作的发出、进行、完成,或过去的经历,经常用于过去和现在,在一定条件下(如在假设句或表示估计的句子中)也可以用于将来。
聂仁发(2001)从语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与“不”不受“时”的制约,而受“体”的制约,不能把“不”、“没有”在“体”方面的限制性与在“时”方面的无限制性混淆起来。
纵观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分为两类,一类主张“不”和“没”受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限制,即“不”只能否定现在和将来,不能否定过去,“没”只能否定过去和现在,不能否定将来;一类主张“不”和“没”不受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限制,即“不”可以用于否定过去,“没”也可以用于否定将来。
对于这两类观点,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中找出一些例子予以验证:(39)去年春节你都不回家看看!(“不”用于过去)刚工作时,我什么都不懂。
(“不”用于过去)我不懂你在说什么。
(“不”用于现在)我现在不想吃饭。
(“不”用于现在)王顺明天不去北京。
(“不”用于将来)小李明年不打算在上海工作了。
(“不”用于将来)(40)昨天晚上我们没去唱歌。
(“没”用于过去)前年华强还没大学毕业。
(“没”用于过去)都三点了,我还没吃中饭呢!(“没”用于现在)萧明还没做完作业。
(“没”用于现在)明天这个时候,我可能还没起床。
(“没”用于将来)明天八点,我应该还没出发。
(“没”用于将来)由此可见,第二类观点较具有说服性,“不”和“没”不受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限制,“不”可以用于过去,“没”也可以用于将来。
“不”和“没”的区别在于非实现与实现,非实现与实现可以应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中的任何时间。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认清这一观点,不能将时间作为辨别否定副词“不”和“没”的标准,否则会导致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的产生。
四、关于否定副词“不”和“没”的主客观意义“不”和“没”的主客观意义是另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很多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指出,“没有”用于客观叙述,“不”用于主观意愿。
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提出,“不”加在表示动作的动词或词组前边往往是对某种意愿的否定(不愿意、不肯、不想),另外他总结出,“不”可以表示没有某种习惯或癖好,还可以表示假设,也可以单用。
李瑛(1992)则认为,对说话者的主观否定和对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是“不”的唯一意义,凡不含主观、主动义素的语词,均不能与“不”组合。
史锡尧(1995)提出,副词“不”用以否定,表示主观意志、态度、认识等,如“不去”、“不走”(主观意志),“不赞成”、“不可以”(主观态度),“不详细”、“不健康”(主观认识)。
白荃(2000)认为,“不”和“没有”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区别并不在于时间因素上,而是在叙述的角度是主观还是客观上。
笔者认为,“不”否定主观意愿,“没”否定客观事实的观点的确能够解释“我不吃”和“我没吃”之类句子之间的差别,但是这并不是“不”和“没”的全部意义,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着用“不”否定客观事实的现象,例如:(41)他从来不吃羊肉。
(42)伤口已经不流血了。
(43)广州冬天从来不下雪。
(41)例中,“不”用在“吃羊肉”前,表示的是对行为习惯的否定;(42)例中,“不”用在“流血”前,表示的是对客观现象的否定;(43)例中,“不”用在“下雪”前,表示的是对恒定自然现象的否定。
这三个句子表述的都不是主观的意愿或评价。
由此可见,“不”并非只能用于主观的否定,主客观的对立也并不能完全概括“不”与“没”之间的区别。
五、小结作为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否定副词,“不”和“没”具有相似的语法特征,但在意义和用法方面却大不相同。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详细了解相关知识,给予准确和有效的指导,同时通过反复练习、强化以减少或避免留学生偏误的产生。
参考文献:[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