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感冒药后多喝水好不好?
解答:
在大多数人看来,吃药时喝水就是为了更容易咽下药片。
但实际上吃有些药的时候,多喝水不但能预防药物损伤身体,还能促进药效。
在感冒时,吃祛痰药多喝水稀释痰液。
感冒后出现支气管炎会咳嗽咳痰,这时需要吃点必嗽平或沐舒坦等。
这类药物能破坏痰液中黏性成分,将黏稠的痰液溶解成流动的痰液,服药的同时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给祛痰药帮忙,以利于咳痰。
吃退烧药多喝水避免脱水。
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退烧药主要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加速排汗来降低体温,同时发热本身也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
因此,吃退烧药期间多喝水补充液体,能预防脱水的发生。
另外,还有些药物服用期间也应多喝水。
如吃磺胺多喝水预防结石。
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较为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代表药物复方新诺明片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常客”。
但这类药有个较为突出的缺点,就是容易引发尿路结石。
磺胺药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尤其在酸性环境里容易析出结晶,在肾脏或输尿管中形成结石,堵塞输尿管。
不过,对此不必过分担心,只要服药期间多喝水就能预防结石的发生。
另外,还可以喝些苏打水,碱化尿液也能避免出现结石。
痛风患者吃别嘌呤醇、丙磺舒等药物时,也应该多喝水,增加尿量多排尿酸,同样能预防尿路结石。
但是有些药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药时不仅不能多喝水,甚至是不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其治疗作用。
比如,某些治疗胃溃疡的药物——硫糖铝和氢氧化铝凝胶。
这类药物多被制成混悬剂,进入胃中会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这样胃黏膜才能免于胃酸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把溃疡面填平,恢复其原有功能。
服用这类药物时,如果喝很多水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失去治疗作用。
不仅如此,服这类胃药半小时内也不要喝水,因为短时间内大量喝水,同样会把刚刚形成的保护膜冲掉,使受损胃黏膜重新暴露在有腐蚀性的胃酸中。
与此相同服用方法的还有止咳类药物,如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
这些药物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作用。
如果喝过多水,会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