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考点1、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考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考点3、区域的产业结构考点4、区域发展阶段考点5、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考点6、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考点1.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识记)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3)区域具有一定的、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课堂练习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A、显著的差异性B、明显的连续性C、基本的相似性D、相同的特色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A、矿区-交通优势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D、文化区-商业功能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典型例题有人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基础,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七大经济区。
据此完成第1~2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致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显著的性。
()A.相似差异B.绝对一致相似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考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理解)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结构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1)区域核心多表现为,或者是 、以及 、 等。
(2)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由各种 等 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3)外围空间是相对于 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要受到 和 的制约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 形状 结论农业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典型例题读某区域发展变化图(下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3)题。
(1) 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图中所示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
(2)该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面积不断扩大的是____________,该地域以____________生产活动为主,该地域与另一地域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____________,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城市和工业表现为____________。
考点3.区域的产业结构(应用)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等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第一产业比重大:水平低,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水平高。
◆典型例题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A.① B.②C.③D.④◆典型例题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回答1~2题。
1.该省可能是( )A.辽宁省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2.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考点4.区域发展阶段(理解)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1).常用指标常用指标:、、等区域类型:与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和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 结构对外开放区域发展 状态◆典型例题读“倒‘U ’型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发展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②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C .③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D .①—②—③体现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 2.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阶段( )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读下列“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比例变化表”,回答有关问题。
表一 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 (1)该市产业结构有何变化?(2) 表一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说明了该市的 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 该市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 (4) 轻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是:表二 某市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表(4)1978年以后,该市重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可信的是:( ) A 、该市重工业产值下降导致重工业比重下降B 、该市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较重工业快,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C 、该市缩减了重工业的工业项目,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下降D 、该市农业比重下降,使农业机械的使用量下降,进而影响重工业的发展年份产业结构1989年 2001年 第三产业(%) 29.1 42.3 第二产业(%) 53.9 50.8 第一产业(%) 17.07.1年份产业比重 1952 1960 1978 1985 1992 2001 重工业(%) 2.1 20.6 33.2 31.2 30.5 26.3 轻工业(%) 34.7 53.9 47.1 57.5 61.2 66.6 农业(%)63.225.519.79.48.37.1(5)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
从表二中的该市轻重工业的变化情况可以推知,该市人民的生活水平。
考点5.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应用)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典型例题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区及全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表示()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2.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其直接原因是()A.人口的大量外迁B.矿产资源的枯竭C.环境质量的恶化D.老工业基地衰落◆典型例题“长三角”经济圈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和浙江的16座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
读下表有关资料(2007年数据),完成1~2题。
GDP总值(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经济外向度一二三“长三角”46672 3.4 54.4 42.2 126.7%全国249583 11.3 48.6 40.1 66.2%1.①“长三角”经济发达,GDP约占全国的20%②“长三角”农业生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长三角”对外开放程度较高④“长三角”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有关“长三角”发展阶段及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②工业化阶段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④扩大制造业规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点6.南方与北方的差异(理解)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一线。
1、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棕壤、钙质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产业工业产业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限制因素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典型例题1.关于南方与北方特征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矿产资源:北方煤炭、石油、铁矿丰富,南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B.限制因素: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C.工业结构: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D.农业生产:北方自然条件差,无商品粮基地,南方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广泛。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
据此回答问题。
3.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4.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5.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6.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两熟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7.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8.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B.不协调——协调C.协调——不协调——协调D.协调——不协调9.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11.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12.下列城市中,主要产业同美国匹兹堡相似的是A.底特律.长春B.塔兰托.鞍山C.休斯敦.新加坡D.阿伯丁.大庆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所属区与三个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14.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东部季风区——冰川纵横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D.青藏高寒区——“高”和“寒”15.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二、综合题16、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1)A.B两地区储量荀阿良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以此为基础发展的工业部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