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衍宁:为英国女王画像声震欧美的油画大家,国画也惊人+经典作品全集

陈衍宁:为英国女王画像声震欧美的油画大家,国画也惊人+经典作品全集

陈衍宁:为英国女王画像声震欧美的油画大家,国画也惊人+经典作品全集

陈衍宁

1945年生。广东博罗人。擅长绘画。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大专班。先后任职于海南话剧团,中国广州交易会,广东省文艺办公室和文艺创作室,历任海南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1971年起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1970年至1986年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

1986年留学美国,1988年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1987年和1989年美国韩夫纳画廊曾为他在纽约举办了两次成功的个人画展 。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荣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此后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制肖像 。与汤小铭合作的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获第二届全国运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油画《渔港新医》参加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美展,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油画《镜》由美国俄克拉荷马艺术学院收藏 。

出版有《陈衍宁画集》、《陈衍宁作品集》、《陈衍宁油画选》等 。现旅居美国。1999年5月,陈衍宁受邀为英国女王画肖像写生。

陈衍宁的肖像画在欧美赢得盛誉,人们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那藏在气质里、含在品味中、映在意像间的东方神韵,显然来自他中国传统的艺术修养。

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邓尼斯·韦曼认为,陈衍宁对光与透视处理的无懈可击、构图具有震撼力与想像力,对所绘客体神韵拥有惊人的洞悉力,“陈衍宁的艺术真正跨越了文化与历史,蕴含着一种宇宙的永恒的信息”。

他盛赞,陈衍宁的作品“是一种坚实完美的审美结合,一个跨越空间的视界”。国内著名评论家也认为,陈衍宁是第四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英国女王为陈衍宁做模特

1986年,陈衍宁去美国留学。1991年,他获得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画比赛大奖,于是开始在国际油画画展上暂露头角,被英美的富翁和豪门邀请画像。他也曾为缅甸的昂山素季画像,并且三次进白金汉宫为菲利普亲王造像。

1999年5月,陈衍宁再次被邀请进入白金汉宫,为英国女王画肖像写生。女王盛装端坐,为他摆姿势。因为绘画时间比较长,中途女王有点累了,用英文问陈衍宁:“我能不能休息一下?”陈衍宁笑着答应了,女王走过来和他聊天,看了他的画作,感到很满意。后来,他回到家重新创作女王大半身肖像画,那张画完成后,在白金汉宫举办了女王肖像画移交仪式,女王再次接见了陈衍宁。在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金牌,我们都说为中国人争了光。其实陈衍宁通过他的努力也为我们中国人争光了。陈衍宁与菲利普亲皇英皇肖像

203×117cm 1999年陈衍宁:走进白金汉宫的中国画家2013年的伦敦苏富比私人洽购会上,在悬挂着诸多“拉斐尔前派”以及洛可可时代西方画作的墙上,有一幅来自东方的作品《韵》。这幅画作被英国罗杰斯勋爵买下后送与安妮·伊丽莎白·路易斯长公主,从此走进白金汉宫。而这幅画的作者就是中国画家陈衍宁。而陈衍宁,在欧美负有盛名,20多年前就曾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菲利普亲王画像。“陌生”的第四代油画家主力军

陈衍宁并不是中国油画中的新人,但和陈丹青、罗中立以及杨飞云等人比起来,国内市场对于他的作品并不那么熟悉。然而,陈衍宁的名字早在七十年代就为中国画界所熟知。他的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上出现。在1974年的全国美展上,他的油画作品《渔港新医》得到业内普遍好评。陈衍宁是位多面手,他主攻油画,也画水墨和连环画,具有很全面的写实造型能力,也有一双观察敏锐而细致的眼睛,能巧妙地将生活现象提炼为感人的艺术形象。陈衍宁和维珍航空总裁布阑逊在一起陈衍宁与家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陈衍宁,作为当代中国第四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七十年代中期崛起。时代赋予这一代画家的使命,是继续完善中国写实油画艺术,把西方古典油画语言的精神和技巧全面地吸收过来,使之在中国的土壤上茁壮成长。

著名美术史学家邵大箴曾评论道:“因为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苦难,一代代艺术家的理想遭到无情的挫折和毁灭。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第一代人因没有实现创作油画的鸿篇巨制而抱憾终生;以董希文、王式廓为代表的第二代油画家的艺术才智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代油画家丧失了最可贵的十年,在“文革”之后他们急起直追,但已有创作精力和革新锐气开始消灭之迹象。时代呼唤第四代和第五代人的出现。在那个改革新风刚刚吹进国门的年代,陈衍宁、陈逸飞、陈丹青、程丛林、罗中立等一代新人应运而出,为中国油画界增添了无限生机。”享誉欧美的中国肖像画代表

1984年,美国商人赫夫纳应邀到中国考察石油开发业,其间参观了不少画展。中国油画家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纯熟的技法,抒写着属于东方的含蓄与温情,这使看惯了当代西方画家那种前卫画风的赫夫纳,仿佛听到了欧洲遗失已久的传统的回声。这一发现,使这个一向喜爱艺术的美国人,决心要把这些年轻的画家和作品介绍到美国。陈衍宁、王怀庆、王沂东和艾轩得此机会先后去了美国留学考察。西窗声动

布面油画 147×147cm 2009年雪芹弄筝 172×152cm

2010年陈衍宁语录 艺术家应该是发明家,此话有理。发明权只属于科学家,不属于投机家。因循守旧、捡人牙慧,庸碌一生将一事无成;而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把艺术当赌博此路亦不通。人有人格画有画格,画无风格则没有生命,而画格之形成并非臆造可为。画如其人,画格的形成又自然又不全自然,这是客观与主观的产物。

“语不惊人誓不休”,艺术要有强烈的魅力方可惊人。画展中观众能在一幅画前站二十秒钟就不简单,画要惊人更不容易。惊人当然不是指哗众取宠,朴素也能惊人。米勒的《拾穗者》就很惊人。一般来说具有特殊性的画容易引起人的注目。相信毕加索的画第一张出现必然令人看不习惯,看多了就成了自然,甚至有些画法发展为程式。这说明特殊性很重要,不一般则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大的感触是绘画性与文学性的区分。绘画过多表现文学性则容易不感人,这是思维方法的问题。过去受情节性绘画影响较深,情节性绘画有可取之处,但不是唯一的。从小养成凡构图必须表现一个文学性主题,画面包罗甚丰,某种造型因素必代表某种思想,如空间的深远表示理想等往往容易夸大了美术的艺术容量;而马蒂斯所说赏画要达到的“安乐椅作用”又是另一极端。因此我觉得必须正视美术这个艺术种类的艺术容量。美术是用视觉形象感染人、教育人,任何扩大或缩小美术的艺术容量都是不适合的。 白纸扇·檀木扇 127×147.5cm 2004年陈衍宁 2001年作 昨夜无风1987年,赫夫纳在纽约举办《中国当代油画展》,巨幅宣传海报上印着陈衍宁的《母与子》,美国艺术杂志《SUNSTORM》亦选它作为同期举行的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专刊的封面。画面中那个质朴的山村母亲,怀抱幼儿,那种抱满一怀的幸福似乎拥有了全世界。画展很成功,赫夫纳在曼哈顿市中心办起了赫夫纳画廊,专门经管中国油画,掀起一阵中国油画热。当英国商界名人安妮塔在曼哈顿参观陈衍宁的个人画展时,对《母与子》一见倾心,临赴机场前,她一口气买下陈衍宁的3张作品带回英国,同时也把陈衍宁的魅力带到了伦敦。

陈衍宁 2005年作 春宵陈衍宁 2004年作 新梦初觉陈衍宁

2004年作 夏凉图 1990年,陈衍宁在安妮塔的邀请下参加全世界享有盛名的英国肖像画比赛,并荣获了大奖。按照规定,得奖者要为英国当代杰出女性造像,陈衍宁于是赴伦敦为英国著名歌唱家苏珊造像,完成后正欲回美,却接到通知说另一杰出女性对原指定的得奖画家所画的肖像不满意,指名要求陈衍宁为她赶绘另一幅肖像,她就是英国大名鼎鼎的女演员珍妮·阿瑟。

一人为两个杰出名人作画,并同时发表在英国《时尚(VOGUE)》杂志上,陈衍宁自然成为这次大赛的焦点,名字传遍伦敦的艺术圈和社交界,甚至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菲利普亲王也请陈衍宁进宫造像。这幅画像完成后深得女王的认可,女王破例主动与陈衍宁合影。这副画作也被英国邮政局制作成纪念邮票广泛发行。

国际艺术界惊讶于一向以传统肖像画文化自负的英国人,却如此认可一位来自东方的油画家。自此,请求他绘像的贵族与名流络绎不绝,短短半年就排了40余位。陈衍宁由此在美国和英国肖像画界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少有依靠一级市场而不是拍卖在国外出名的中国画家。

陈衍宁 2004年作 白纸扇·檀木扇陈衍宁 2005年作 三扇图陈衍宁 仲夏夜的微风油彩荟萃下的东方情怀

陈衍宁的肖像画,总有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那藏在气质里、含在品味中、映在意像间的东方神韵,显然来自他中国传统的艺术修养。

陈衍宁不热衷于欧美的“观念艺术”,也没有使用千奇百怪的材料,他的肖像画作,弥漫着一种炫目的光感,表现出真诚的力量,或折射出对象最为吸引人的理想化的一面。声名显赫的实业巨子也好,无忧无虑的少年也好,其真切生动之状呼之欲出,表现出画家对西方当代不同层面人物生活的敏锐观察。陈衍宁最善于在平凡的题材中表现他高超的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韵》这幅油画并无特别的造型,亦无炫目的色彩,粗看只是三名恬静的女子站在大镜子前,细看原来画面分成镜里镜外两个天地,三名本来神态各异的女性和扇子,组合在一个大镜子里,变得深沉与悬疑。三个不同的扇面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韵味。

个性谦和沉静的陈衍宁,和追求新潮的艺术家很不相同,生活有规有律,画室收拾井然。他用他的专注和潜心印证着“朴素也能惊人”的真理,中国国际艺术研究会副主席郑胜天教授评价其人其画:它不是海滩上呼啸而去的潮头,但却是大洋深处一颗耀眼的明珠。

少女和扇 布面油画 60×42cm 2000年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172.5×294.5cm 1972年

渔港新医 138×98.3cm 1973年 收藏:中国美术馆陈衍宁的名字早在七十年代就为中国画界所熟知。他的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上出现,而在一九七四年的全国美展上,他的油画作品《渔港新医》则得到画界的普遍好评。那时,人们已经注意到,陈衍宁是位多面手,他主攻油画,也画水墨和连环画。

他有很全面的写实造型能力,也有一双观察敏锐而细致的眼睛,他善于在平凡的食物中发现美。他有纯真的心灵和精湛的构思能力,能巧妙地将生活现象提炼为感人的艺术形象。我认为《渔港新医》是他的成名之作。这幅在中国油画界有影响的作品,后来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展品之一送往法国春季沙龙展出,也受到法国画界的注意。

四十年代出生的陈衍宁,作为当代中国第四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七十年代中期崛起,成为这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时代赋予这一代花家地使命,是继续完善中国写实油画艺术,把西方古典油画语言的精神和技巧全面地吸收过来,使之在中国的土壤上茁壮成长。因为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苦难,一代代艺术家的理想遭到无情的挫折和毁灭。

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第一代人因没有实现创作油画的宏篇巨制而抱憾终生;以董希文、王式廓为代表的第二代油画家的艺术才智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代油画家丧失了最可贵的十年,在文革之后他们意气风发地急起直追,但已有创作精力和革新锐气开始消灭之迹象。时代呼唤第四代和第五代人的出现。陈衍宁、陈逸飞、陈丹青、程丛林、罗中立等一代新人应运而出,为中国油画界增添了无限生机。从陈衍宁走过的艺术家历程来看,八十年代初是他油画艺术的一个转折期。从那时起,他逐渐从文学性和情节性中解脱出来,更为注意发挥油画本体语言的潜力;他也逐渐从理想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意发掘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

在《绿韵》、《母与子》、《憧憬》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对描绘对象朴素真挚的感情;看到坐着对油画造型、色彩语言为醉为痴的迷恋,也可以看到坐着所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艺术观。读他的作品,似一股清新的质朴沉实之风迎面扑来。陈衍宁和关山月、林墉合作大型国画《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