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出示课件8】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
)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
【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2】(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
(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堂作业新设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顾全大局。
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积累阅读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重点。
【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不仅是公认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历史演义”类型的开山作《三国演义》的作者,而且分别被认为开创了章回小说中“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类型的《水浒传》和《三遂平妖传》的作者都有包含罗贯中的说法。
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一人担当了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主要类别鼻祖(或至少鼻祖之一),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人甚至称罗贯中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
大约创作于元代末年,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史书、平话、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原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有弘治本传世,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加以增删润色,才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书中的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浚平吴,包括了整个三国时代。
在“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支配下,作品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诸葛亮和刘、关、张当作中心人物,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他们的爱憎与背向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的艺术造诣很深,影响深远,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佼佼者。
它由汉末各个军阀之间的兼并战争直写到晋统一全国,前后近百年,事多人众,头绪纷繁,但由于作者匠心独运,以曹、刘双方矛盾斗争为主线,或实写或虚写,或详写或略述,或插叙或倒叙,精心编结,主次分明,有条不紊,构成一个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
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成功地塑造了有智谋的诸葛亮、义勇的关羽和性格正直的张飞等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
《三国演义》卓越的艺术成就,为后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学习的楷模和借鉴。
但是,它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它对黄巾起义的仇视和污蔑,以及它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忠君思想、宗教迷信和宿命论,都是十分有害的封建糟粕。
艺术上,它的人物性格则缺少发展,且又过于渲染夸张,使某些形象失于真实。
《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盘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三国: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
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
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
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顾茅庐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驻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诸葛亮字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