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产物流概述(ppt 62页)
生产物流概述(ppt 62页)
2.控制的程序
(1)制定期量标准。 (2)制订计划。 (3)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送、处理。 (4)短期调整。 (5)长期调整及其有效性的评估。
3.3.4 生产物流控制原理
1.物流推进控制原理 基本方式是根据最终需求量,在考虑各
阶段的生产提前期之后,向各阶段发布 生产指令量,这种方式称为推送方式。 以这种方式进行物流控制的原理称为物 流推进控制原理。
– 车间:大多数工段或主要工段的生产方式。 – 企业:大多数车间或主要车间的生产方式。
3.3 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原理
3.3.1 生产物流计划概述
1.生产物流计划的内容
– 核心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即根据计划期 内规定的出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期限, 以及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具体安排产品及 其零部件在各工艺阶段的生产进度。
(2)多道合流工序
产品是由多种原材料或者零部件组成,这些原材料或 零部件分别在平行安排的单一或者多道连续的工序上 边加工边流动,在适当的阶段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合成, 或者多道装配而制成最终成品。
(3)多道分支工序
一种或多种原材料在第一道工序加工结束后,制成多 种产品或者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分别在后续工序 中又成为多种产品或者中间制品,随着工序的进行分 为许多工序而制成多种产品 。
3.6 现代制造系统与生产物流
3.6.1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 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精细生产,通
俗地称为"大JIT"。 它是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全面研究
以JIT生产方式为代表的日本式生产方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应用情况 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比较完整 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
– 同时,为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安排短期的 生产任务,协调前后衔接关系。
2.生产物流计划的任务
(1)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 (2)为均衡生产创造条件。
均衡生产是指在相等的时间阶段内,各生产环节完 成等量或均增数量的产品。 均衡生产的要求:
– ①每个生产环节都要均衡地完成所承担的生产任务; – ②不仅要在数量上均衡生产和产出,而且各阶段物流要保
2.物流拉引控制原理
基本方式是在最后阶段按照外部需求, 向前一阶段提出物流供应要求,前一段 按本阶段的物流需求量向上一阶段提出 要求。以此类推,接受要求的阶段再重 复地向前阶段提出要求。这种方式称为 拉引方式。采用此方式的物流控制原理 称为物流拉引控制原理。
区别
推进控制原理:集中控制,每阶段物流 活动服从集中控制的指令,不能使各阶 段的库存保持期望水平。
实际应用方法
从分析一个最基本的生产环节中生产的 稳定性、重复性做起。
划分生产环节的生产方式有两种算法:
– 分析生产环节所承担的工序数目m,适用于 分析现行生产点中生产环节的生产方式。
– 计算生产环节的负荷系数KF,一般用于设计 新生产系统时判断所分析的生产属哪一种生 产方式。
负荷系数KF
是该生产环节加工某一工件的单件工时与该 工件的出产节拍的比值,表示该工件的加工 量在总负荷中所占的比重 。
特点:
– 根据当前状态决定下一步行动; – 稳定性。
前馈控制
含义:着眼于对系统的未来状态的预测, 事先采取措施应付即将发生的情况。这 种控制带有主动性。
在实际生产物流过程中很少存在单独的 前馈过程,通常情况下,是由前馈和反 馈两者结合构成的复合控制系统。
3.生产物流控制的复杂性
(1)生产物流信息收集问题。 (2)生产物流系统对反馈信息响应速
拉引控制原理:分散控制,每一分散控 制的目标是满足局部需求,系统中总的 库存水平一般高于基准的库存水平。
3.3.5 生产物流控制方法(不要求掌握)
1.加权法 2.平准法 3.流动数曲线分析法
3.4 物料需求计划 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20世纪70年代产生 采用推进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
式中
t —— r —— t。 —— N —— φs ——
某工件该环节的单件工时; 该工件的平均出产节拍; 计划期日历工作时间; 计划期产量; 该工作地的设备停修系数,可取0.9~0.98。
注: 仅供参考 m个工序的单件工时相同。
表 3-1 m 和 KF 的具体数值
大量生产类型 大批
成批生产类型 中批 小批
品数量、仓库应存储的在制品数量等。
3.3.2 生产物流控制概述
1.控制系统的组成要素 (1)控制对象。
– 在生产物流中物流过程是主要的控制对象。
(2)控制目标。 (3)控制主体。
2.物流系统控制方式
两种基本控制方式:
– 反馈; – 前馈。
反馈控制
含义:是控制主体根据设立的目标,发 布控制指令,控制对象根据下达的命令 执行规定的动作,将系统状态信息传递 到控制主体,经过与目标进行比较,确 定调整量,通过控制对象来实施。
单件小批生产类型
工作地所承担的工序数目(m) 1~2 2—10 10~20 20~40
40 以上
工作地负荷系数(KF) 0.5 以上 0.1~0.5 0.05~0.1
0.025~0.05 0.025 以下
生产方式的确定
生产环节——工段——车间——企业
– 工段:工段中大多数生产环节或主要环节的 生产方式。
3.2.2 工序类型
1.单一工序
– 单一工序是指无论任何规格的加工仅需一 道就可以完成的工序。
2.多道工序
– 多道工序是指一项订货的加工须经过两道 或两道以上才能完成的工序。
2.多道工序
(1)多道连续工序。这是指在最初工序中投 入的材料或零部件,按直线型安排的工序依 次前进和加工,在最后工序制成成品而构成 的工序 。
2.看板的种类
拿取看板。 向前一道工序取货 生产订货看板。 作为生产加工的指令 外协看板。 向供应厂商取货用
3.看板使用规则
下道工序必须准时到前道工序领取适量 的零件;
前道工序必须及时适量的生产后道工序 所需的产品;
决不允许将废次品送给下一道工序; 看板的数量必须减少并控制到最少; 看板应具有微调作用。
2.流动性原则。应尽量避免工序或作业 间的逆向、交错流动或发生与其他物料 混杂的情况。
3.高活性指数原则。采用高活性指数的 搬运系统,减少二次搬运和重复搬运量。
3.2 生产物流类型与特征
3.2.1 生产物流类型的概念 由生产类型决定 企业的生产类型是生产的产品产量、品
种和专业化程度在企业技术、组织和经 济上的综合反映和表现。 物流过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MRP:制造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营销 计划后,产生主生产进度计划MPS,再 根据产品数量与产品层次结构逐层逐次 求出各零部件的需求时间。
3.4.2 MRP原理
MRP
产品结构文件 BOM(bill of material):反映 产品的层次结构,即所有零部件的结构关系 和数量组成。
主产品进度计划MPS(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根据营销计划、BOM和工艺规程 决定成品出厂时间和各种零部件的制造进度。
产品库存文件:包含原材料、零部件和产成 品的库存量、已订未到量和已分配但还没有 提取的数量。
3. 4. 3 MRP的特点
1.需求的相关性。 2.需求的确定性。 3.计划的复杂性。 当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特别多时,
必须依靠计算机实施MRP。
3.4.4 实施MRP的优越性
一般不会产生超量库存,在制品可以实 现零库存,大大节约库存费用,降低生 产成本。
3.5.1 准时制生产的概念与特点
1.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原理
应用拉引式物流控制原理 相邻工序:供需关系
– 传统:需方被动接受物料 – JIT:供方只能按需方指令供应物料
2.准时制生产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最终降为零库存。
库存是资产——任何库存都是浪费
最大限度地消除废品,追求零废品。
一定不合格品不可避免——拒绝接受废品
实现最大的节约。
JIT认为库存是"万恶之源",它不仅造成浪费,还 将许多管理不善的问题掩盖起来。
3.5.2 看板系统
1. 看板概念 是一种信息系统,看板就是一种卡片,
用它来传递信息,协调所有的生产过程 以及各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使生产 过程同步。
– 可用于在一条生产线内、一个公司范围内、 协作厂之间。
第3章 生产物流
3.1 生产物流概述
生产物流:原材料、燃料、购件投入生产后, 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 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 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 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 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 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
MRP2 的核心仍然是MRP
3.5 准时制生产与看板系统
准时制生产方式的诞生 二战后的日本汽车工业学习美国,普遍采用福特制式
的大量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丰田公司的 负责人在50年代就开始意识到一味模仿美国的大量 生产方式是很危险的。一方面,日本当时国内的市场 环境、劳动力状况等都与美国有许多不同,且战后面 临资金短缺,不可能象福特工厂那样维持很大的规模; 另一方面,美国的生产方式是靠减少品种、扩大批量 来降低成本,而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却是需求多样化, 如何有效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 竞争力和生存发展。JIT生产方式就是顺应这样的时 代需求,由丰田公司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 出来的。
起于原材料等的购入,止于成品库
生产物流研究核心:如何对生产过程中物流、信息流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3.1.2 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
1.生产的类型。影响着生产物流的构成以 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2.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