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技术课件
这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依存,构成 EDI的基础框架。
通信网络P259
目前EDI的通信网络有使用专网的方 式,也有利用互联网方式。有以下几 种:
(1)点对点方式。 (2)一点对多点方式。 (3)多点对多点方式。 (4)增值网络方式。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 (系统特点、 工作过程、作用)
城市交通管理 生产线的自动化及过程控制 物品跟踪与管理 仓储管理
第三节 EPC射频识别技术
EPC系统的构成P228
全球产品电Biblioteka 代码(EPC)编码体 系 射频识别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
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编码体系P229
单等;
3)采用共同的标准化结构数据格式,这也是 与一般E-mail等其他自然语言为基础的自由文 件格式的区别;
4)尽量避免介入人工操作,由收送双方的计 算机系统直接传送、交换资料;
5)可以与用户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平滑 联接,直接访问数据库或从数据库生成EDI报 文。
EDI成本P254
EDI发展方向P256
传统EDI向开放式EDI转变; 专网EDI向基于互联网的 EDI转变; 应用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发展等。
Internet对EDI的影响P257
(1)Internet是全球网络结构,可以大 大扩大参与交易的范围。
(2)通过Internet,中小企业也能方便 地建立自己的EDI系统,花费很少,从 而使中小企业能够加入到电子商务中去, 扩大了EDI的应用规模。
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编码体系是新一 代的与GTIN兼容的编码标准,它是 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拓展和 延伸,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EPC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影响EPC系统推广应用的因素P240
硬件设施成本; 系统准确性; 标准问题; 涉及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
第7章 物流信息交换技术
第一节 概述
EDI的定义P254
EDI是商业贸易伙伴之间,将按 标准、协议规范化和格式化的 信息通过电子方式,在计算机 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和处理。
EDI的特点P254
1)EDI的使用对象是不同的计算机系统; 2)EDI所传送的资料是业务资料,如发票、订
在建立射频识别系统时,要注意解决 的问题P223
(一)避免冲突 避免识读器冲突,避免标签冲突 (二)识读距离 识读器读取信息的距离取决于识读器
的能量和使用的频率。通常来讲,高 频率的标签有更大的读取距离,但是 它需要识读器输出的电磁波能量更大。 (三)安全要求
射频识别技术应用
硬件成本:主要包括计算机、MODEM 和租用线路的费用。
软件成本:包括转换软件、翻译软件和 通信软件的费用。
通信成本:当使用EDI VAN时,包括邮 箱租金、文件传输费用、EDI交换中心 文件处理保管费用。
其他成本:如人员培训、系统维护等。
EDI实施的障碍P255
首先是传统EDI是基于一个庞大的包含商业规则 的标准集,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需要进行选 择、裁剪,这样导致裁减后不同版本之间的报 文不能相互处理,成本过高。
激活后将自身信息经天线发射出去。 3. 系统的接收天线接收到射频标签发出的载波信号后,
将它传给识读器。识读器对信号进行解调解码,送 后台电脑控制器。 4. 电脑控制器判断射频标签合法性后,做出相应的处 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 5. 执行机构按电脑的指令动作。 6. 计算机通信网络将各个监控点连接,构成总控信息 平台。根据不同项目设计不同软件来实现不同功能。
其次EDI适用于在一些固定合作伙伴之间进行的 高价值、高重复性的交易。不能通过网络来搜 索、定位和显示那些可能成为贸易伙伴的企业 及其服务,而且建立专网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投资过大。
最后,实现传统的EDI 需要专业化的知识,要保 证和相对固定的商业合作伙伴达成一致,购买 或开发应用程序,建立私有网络或者购买增值 网络服务,这些都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EDI的应用都局限于一些大型企业和少数行业。
(3)Internet对数据交换提供了许多简 单而且易于实现的方法,用户可以使用 网络完成电子交易。
第二节 EDI系统
EDI系统的构成P257
EDI由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讯网络和 EDI标准构成。
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实现EDI的前提条件。 通信网络是EDI实现的基础。 EDI标准化是实现EDI的关键。
射频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中存储可识别 数据的电子装置。
识读器是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出,或将标 签所需要存储的信息写入标签的装置。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通 信传输的设备。
射频标签的分类P219
射频标签的分类有多种方式。 根据射频标签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和
半被动式三种类型。 根据射频标签的读写方式可以分为:只读型标签
和读写型标签两类。 根据射频标签有无电源可分为无源标签和有源标
签两类。 根据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可分为低频标签、高频
标签和微波标签三类。 根据射频标签的工作距离可分为远程标签、近程
标签、超近程标签三类。
射频识别系统工作流程P221
1. 识读器经过发射天线向外发射无线电载波信号。 2. 当射频标签进入发射天线的工作区时,射频标签被
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P213
射频识别技术的突出特点:具有可非接 触识别(识读距离可以从十厘米至几十 米),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抗恶劣环 境、保密性强、可同时识别多个识别对 象等。
第二节 射频识别技术基础
射频识别系统的构成P216
RFID系统通常由标签、识读器和计算机 网络系统几部分组成。
第6章 射频识别技术
第一节 概述
射频识别技术工作原理P213
射频标签和射频识读器之间利用感应、无 线电波或微波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
射频标签是信息载体,射频识读器为获取 信息装置。
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识读器在一个 区域发射能量形成电磁场,射频标签经过 这个区域时检测到识读器的信号后发送存 储的数据,识读器接收射频标签发送的信 号,解码并校验数据的准确性以达到识别 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