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导学案一、全文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
2、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理解铺排、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互文的修辞手法5、理清故事情节重点:1、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体、文化常识。
2、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难点:1、铺排、比兴手法的应用及其作用2、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4、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及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学法指导:查阅资料—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老师答疑---巩固检测三、教与学的过程(一)知识链接文学常识:1、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比喻。
(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铺陈的作用: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以一气贯注,还可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再现人物心里,也可谓诗歌带来声律和色彩之美。
课题:《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相关文体知识2、读准字音、字词,读通、读懂课文,给段落标上段落记号3结合《长江练习册》把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文化常识等在课本上圈画出来以备掌握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示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以备它盗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4、理清段落结构,掌握故事情节。
二、学习方法:诵读----看注释、查字典----同组互相研讨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完成下列任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姥.( mǔ) 伶俜.(pīng) 葳蕤..(wēi )( ruí)流纨.素(wán )磐.石(pán)否.泰(pǐ ) 赍.钱(jī ) 踯躅..(zhí )(zhú)明月铛.(dāng) 晻.晻(yǎn)槌.床(chuí) 自缢.(yì ) 箜篌..(hú)(fǎng) 幡.旗(fān)..(kōng)(hóu )白鹄舫便.言(pián) 鲑.珍(xiã) 婀娜..(ē)(núo )青骢.马(cōng ) 拊.掌( fǔ)玳瑁..(dài)(mào )蹑履(niâ)(lǚ) 窈窕(yǎo )( tiǎo )(二)基点知识预习自测1、下列有关本文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玉台新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和《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解说:古代文学史)B、序言是多在作品前面的用来对作品进行介绍、评价、陈述写作宗旨或写作意图的文字,这首诗诗前小序主要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和成诗的经过。
C、“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关,其任务是制定乐谱,培训乐员和收集民歌民乐,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就把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一种官署名称变为—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D、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支,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古代女子出嫁叫“归”、“适”或“于归”,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归宁”。
B、古代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下九”即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时就把头发结起来,表示到了成年,称为“结发”。
D、古代计算时间以地支分为12时辰,“人定”是指“子时”(相当于现在夜里9点到11点)。
(解说:“人定”是指“亥时”)(三)文本探究、重点精讲1、从“刘兰芝”“焦仲卿”两个形象中,任选一个角度,以第一人称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诗的结构层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此问可不作要求)。
第一部分:开端(1—2自然段)兰芝自诉请遣(凄凉哀怨、聪慧贤良)第二部分:发展(3----23):发展,被遣归家、兄长逼嫁。
第一层:第一层(3—12自然段)兰芝被遣(写了:仲卿求情、赠物仲卿、严妆辞归婆、夫妻誓别)(情深意挚镇定刚强)第二层(13—23)兄长逼婚(写了:母亲伤归兰芝拒婚兄长逼嫁太守迎娶)(蔑视富贵,忠于爱情)第三部分:高潮(24---31)双双殉情(写了:相约黄泉双双殉情)(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第四部分:尾声(32)合葬化鸟相向合鸣(至死不渝、魂化鸳鸯)(浪漫主义,首尾照应)4、研读序与文章的第一部分:开端(1---2自然段)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2、守节..情不移:古今义:古义,遵守府里的规则。
今义,今义,指妇女不改变节操3、大人..故嫌迟:古今义。
古义,婆婆。
今义,指成年人4、妾不堪驱使..:古今义。
古义,使唤。
今义,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5、为.仲卿母所.遣:表被动6、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伤,为动用法,为……而感伤。
云尔:句末语气词7、徒.留无所施...:徒,白白的。
无所施:没有什么用处8、三日断.五匹:截下来(2)、诗前面的小序有什么作用: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成诗的经过。
2、一个“遣”一个“逼”交代了故事的矛盾冲突,悲剧的原因。
一个“伤”字点明悲剧的影响及社会意义。
(3)、诗以孔雀恋偶开头,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手法,有什么作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
内容上: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离散,用孔雀徘徊眷顾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离散及顾恋之情。
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是民歌中惯用的比兴手法结构上:与结尾的鸳鸯双飞相呼应,体现了构思的精巧。
(4)诗的第二段用了赋、比、兴中哪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用了赋(铺陈)的手法。
通过纵向铺陈,表现了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聪慧、能干、勤劳。
衬托了婆婆的刁蛮为下文的被逐做铺垫,激起读者的同情(5)从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说中,反映了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段对话在全文中又什么作用?从她对丈夫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绝不忍辱苟且的刚强。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表明她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女子作用:内容上:表现了兰芝对丈夫的信任,彼此的恩爱,为后文焦仲卿向母亲求情,结果被焦母训斥,表现焦母的专横,刁蛮相呼应。
结构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焦仲卿求情,焦母拒绝,矛盾明朗化,兰芝被遣既成定局。
也为后来夫妻二人盟誓,兰芝的拒绝再嫁,二人的殉情作铺垫。
四、课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五、学习反思:课题:《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时间2014、11、16 编号:必修(二)编制老师:陈珺审核人:陈珺课型:新授班级:__姓名:小组名称:组内编号:___组内评价老师评价一、学习目标:(3---12段)发展部分第一层,“被遣归家,夫妻誓别”1、掌握文言文相关基础知识2,研读情节的发展部分,掌握人物性格特点及塑造方法。
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二、重点:文言基础知识三、难点:铺陈手法的应用,诗中侧面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四、学法指导:查阅资料—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老师答疑---巩固检测五,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研读(3—12)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汝岂得自由:...古今异义词。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2)共事..二三年:古今异义词。
古义:忆起生活。
今义:在一起工作(3)结发..同枕席: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
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4)始尔.未为久:助词,不翻译(5)何乃太区区..:形容词,愚拙,凡庸。
(6)可怜..体无比:古今异义词。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7)伏惟..启阿母: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套词(8)槌床..便大怒:用拳头敲着坐具。
古代坐具叫“床”(9)再拜..还入户:拜了两拜(10):举手长劳劳..:忧愁伤感(11)卿但.暂还家:只是(12)以此..下心意:因为这(13)往昔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14)奉事循.公姥:依照,遵循(15)伶俜萦...苦辛:孤单的样子。
缠绕(16)供养卒.大恩:尽、终(17)葳蕤..自生光: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刺绣的花叶繁多而美丽(18)留待作遗施..:赠送、施与(19)于今无会因.:机会、缘由(20)新妇起严妆..:盛妆(21)事事四五通.:遍(22)腰若流纨素..:洁白的绸子(23)不堪.母驱使:胜任(24)初七及下九..:古代农历的每月十九(25)俱.会大道口:一起(26)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27)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28)君既若见录:记...(29)誓不相.隔卿:副词,动作偏指一方,可代称“你”指兰芝(30)却.与小姑别:动词,退出来。
(二)、合作探究文本、共同质疑答题诵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焦仲卿跪母求情(3---7)的叙述,表现了焦母怎样的性格特点和仲卿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点,在全诗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现了焦母:蛮横、专断、顽固的封建家长。
焦仲卿的心理活动:一是表现了他对兰芝的爱。
二是表现了他的孝顺。
三是表现了在母亲威逼下的让步、软弱,在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无奈,同时仍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存有幻想。
这符合他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他的身份。
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兰芝回家,被兄逼嫁。
(2)诗的第9段兰芝严妆的描写,用了赋、比、兴的哪种艺术手法?诗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段文字用了铺陈(横的铺陈)的艺术手法。
以整齐的句式,华丽的辞藻,着意刻画了兰芝的衣履配饰,姿态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