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4.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7.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透镜及其应用》实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知识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它单列一章。

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1.透镜对光的作用;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透镜的应用。

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经常渗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

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

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

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处也比较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容易,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较抽象,也难看到内部结构,教师可采用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并通过实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实验时可以提出问题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2.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课本上提供的简单模型和分析手段,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透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要注意结合实际去认识,学以致用。

4.本章在讲课时,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探究和完成一些教材上的实践性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1节透镜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具:投影机、投影片、盛满水的酒瓶。

学具: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盛满水的烧杯、废灯泡的玻璃罩(若干组)。

第1节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例如“老花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例如“近视眼镜”。

2.透镜都有主光轴和光心。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凸透镜成像时,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的距离。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大幅照相机挂图(或用多媒体室投影仪投影照相机实物)、制作照相机模型的材料多套【焦距为5~10 cm的放大镜(直径为3~5 cm)、两块约为20 cm×20 cm的硬纸片、半透明塑料薄膜、粘胶纸】、投影仪、画有带箭头的十字坐标的幻灯片、放大镜、一杯水、几个滴水管等。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特征: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投影设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一、新课引入1.回顾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

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回答: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

2.问题: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

2.猜想与假设: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分组讨论、猜测,并互相指出一些猜想的不可行性或不合理性。

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

3.设计实验说明猜想的正确与否必须用实验来证明,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而实验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实验成功的前提。

组织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们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举手回答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选用的器材和器材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小组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估,选出最优的一到两种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所选方案来进行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4.进行实验⑴课件展示实验指导: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该如何放置?三者的高度有何要求?②实验时,先固定透镜,然后使物距为一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

观察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③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

⑵记录数据:①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u>2f f<u<2f 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v)的值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f<<2,>2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③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让学生在光屏上寻找像,找不到说明什么?那能否成虚像呢?怎样观察?分析得出结论:u<f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④观察物体在u=2f时像是怎样的呢?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⑤当物体放在焦点处,会有什么现象呢?⑶规律重现:⑷得出结论:课件展示。

⑸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兴路图。

⑹讨论:①讨论像虚实的分界点;②讨论像大小的分界点;③前面所学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条规律? 三、归纳与小结教师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布置作业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 >2f ,f <v <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f <u <2f ,v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u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第4节 眼睛和眼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楚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3.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或联想某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通过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与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矫正。

难点1.近视眼及其矫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师:眼球模型、能伸缩镜头的调焦照相机、充气气球、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含眼球模型图、教材中图5.4-2,3,4的动画形式、问题讨论题目、眼保健操乐曲)。

学生: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5 cm ,10 cm ,15 cm),用透明薄塑料袋做的水透镜(或用无色透明的软胶瓶装满清水,学生事先准备好)等。

第4节眼睛和眼镜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猜想二、实验研究:1.人眼看物体的原理: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

2.人眼看远处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戴凹透镜。

4.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戴凸透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学会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试验。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

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