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学院概况(一)学院基本情况能源与环境学院是我校十七个教学院系之一,专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实力和优势,多年来,通过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基本实现了建设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为核心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和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引领的国家、省、校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的总体建设目标,近年来先后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点、省级特聘教授岗位、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高校教学团队等多项标志性成果。
本学年,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能源与环境学院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以学校党政工作计划为指导,以项目推进工程为抓手,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认真制定并积极组织实施以《中原工学院2015-2016学年党政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动力,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和行业经济建设为导向,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和项目工程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机构设置学院下设各类机构十一个,机构设置如图1-1所示。
由院长主持学院日常工作,重大事宜由院务委员会集体研究讨论决定。
学院领导中有院长1人、党总支书记1人、副院长3人、党总支副书记1人。
图1-1 学院总体机构设置(三)发展规划学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原工学院教育事业第十二五年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即将出台的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和行业经济建设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分层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特色、实现跨越”的基本建设思路,科学制定《能源与环境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重点加强内涵建设,以促进能环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学科建设方面,全面实现“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国内先进水平建设学科”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国内先进水平建设学科”为核心,以制冷及低温工程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院(部)级重点学科为重要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促进学院各重点学科的协调发展。
在专业建设方面,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学院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优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本科教育,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全院师生全面发展,立足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行业需求,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能源与环境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学院设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截至2016年8月31日,能源与环境学院本科在校生1535人,硕士研究生80人,学生情况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2-1:学生情况表2-2:各专业学生情况(四)本科生生源质量2015年,学院生源充足、质量优良。
共有5个本科专业招生,招收本科生389人,河南省内204人,河南省外185人。
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招收120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招收70人,安全工程专业招收64人,环境工程专业招收67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68人。
河南省内本科录取中,最高分524分,高出二本分数线66分,高出本校分数线25分;最低分499分,高出二本线41分,高出本校分数线0分。
省外二批本科录取中,绝大部分省份都能按第一志愿完成招生计划,在浙江、河北、湖北、山西、安徽、湖南、贵州、海南、广西、云南等省份的录取平均分均高于当地二本线10分以上。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基本情况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省级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1名,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1人。
学院通过培养和引进并重,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在职培养和人才引进,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分布更趋合理,其数量、结构和生师比等参见表3-1至3-4。
表3-1:教师的数量与结构(二)主讲教师情况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教学工作,注重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的人才与资源融合,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不断加强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激励和约束,积极鼓励教授授课。
教授授课情况及教师承担本科课程如表3-5和表3-6所示。
表3-2: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结构表3-3:教学管理人员情况表3-4:生师比表3-5:教授授课情况表3-6:教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新增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新引进博士1名。
通过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本学年,王方、郭淑青、杨磊老师获批校青年拔尖人才,刘磊老师获2015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赵富旺、屈丽娜、付江伟老师获校2015年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王方老师作为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进行学习交流。
(四)教学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学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教学投入逐年增加,不断强化教学经费投入的合理性、使用的有效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保障了本科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见表3-7。
表3-7:学院教学经费投入(2016)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校唯一),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其它厅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完成省级鉴定项目4项、结项项目3项;获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收录12篇,核心期刊14篇;获批省级项目9项,市科技立项3项;申报国家级项目19项;入院经费200余万元。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人才培养方案特点1、加强专业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在保证原有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的同时,兼顾相近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使之相互融合,以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设置柔性专业方向模块、突出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及社会需要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按照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通过课程整合,设定了不同特色的选修方向。
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学。
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工程实践环节时数,培养计划中基础实习、课程设计及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共计40周。
并充分利用寒暑假,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建设不断加强质量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与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带动作用、精品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凝练专业特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再创佳绩,质量工程项目实现新的突破,建环专业第二次顺利通过住建部专业复评。
本学年,学院集中进行了已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的中期检查,主要包括建环专业的国家级特色专业,能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以及建环专业、环境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等,多获优秀好评;为进一步发挥学院优势,学院进行了资源整合,切实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从2011年建环专业获得学校首批6个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之一后,建环专业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结合专业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方案,密切校企联系,突出专业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探索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通过明确试点班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近20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书,并制定了6个卓越班管理文件;2011级、2012级建环专业卓越班已经顺利毕业,毕业生质量得到了提高,很受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为后续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学院不断加大对卓越工程师试点班支撑力度,大力确保建环、能动专业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全员发动,群策群力,圆满完成了建环专业复评工作。
本轮建环专业复评各项准备工作历时近一年,学院全体教工通过精心准备,周密组织,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了迎接评估工作,完成了大量而细致的各项准备迎评工作。
2016年5月3-6日,住建部专家组一行4人莅临我校,对建环专业11年复评以来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视察。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建环专业取得的发展成就,并在考察意见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6月,住建部高等教育建环专业评估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结论的通知》,通过我校建环专业本科教育评估,为学校下一步开展工程专业评估与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建设学院一贯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加大课程体系分析及内容整合的研究,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在做好现有校级重点课程的后期建设和跟踪管理工作、抓好校级重点课程申报的同时,追踪最新课堂教学新趋势,抓住学校重视慕课建设的新机遇,多措并举,鼓励教师开发慕课。
本学年能动专业顺利入选校级综合改革试验点,并被推选参评省级综合改革试验点申报,顺利完成2项教改课题的结题鉴定工作,1门慕课课程获得通过,3项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励,并获批慕课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门,校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
优质课程建设情况见表4-1。
表4-1:优质课程(四)教材建设目前,各专业积极选用高校各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学院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结合专业的办学思想和专业特色,鼓励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本专业的项目设计。
在选题上,紧扣培养目标和生产实际需要、河南区域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院制定有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和相关规范。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及最后的公开答辩、答辩和复答辩,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
(六)实践教学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工作,逐步构建了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基于校企合作的学生实践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一致。
本学年,完成中央与地方共建重点基金项目“环境工程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设备购置”、“环境工程追加设备购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等实验室建设工作,完成“新能源汽车一体化空调技术综合实验平台”项目论证,获批资助资金209万元,完成2017-2019年省财政规划专项经费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及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新增实习、实训基地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