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说,这会缩小了自己的业余空间,让自己被工作束缚。
其实不然,干了运营之后,我发现运营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并且运营能让自己更愿意体验不同的事物、不断地思考生活中和心理上的很多细节,这样也能更好地体会生活,发现生活的诸多乐趣。
二,认为内容运营比用户运营逼格更高,不屑于“客服”的工作
作为一个实习生,刚进公司没有经验,会被安排去做一些琐碎的事。
而且,运营的工作本来就很庞杂,所以有时候自己又要写文案、想活动,又要做客服的工作,与网友沟通。
当时我还不知道有“用户运营”这件事,我只是单纯地认为与网友交流、解决网友的问题叫做“客服”,然后内心上其实比较排斥客服,因为网友的问题很繁杂,他们认为客服就是“万能的”。
有的网友不了解活动规则;有的网友不会玩APP,或者APP出现技术问题;有的网友的奖品超期了但是想走捷径拿回奖品;有的网友因为我们技术上的失误而一味打电话过来责难吐槽……反正各种问题都会涉及。
当时面对千奇百怪的网友,真心有点招架不住。
有时候网友问的问题我自己都不能解答,一方面觉得很惭愧,因为这代表我对产品不熟悉,另一方面又很郁闷:为什么要干这些琐碎的事,就不能安静地做一枚文案狗吗?
可笑的是,我当时潜意识里认为内容运营比用户运营逼格更高,因为客服很多人都可以做,是件不用动脑的事,而内容是要用智慧的。
现在只能说,这种想法太肤浅。
主管说,有很多牛逼的产品经理都是客服出身的,因为客服是站在运营工作第一线的,是与用户联系最紧密的,没有人比客服更了解用户了。
当然,一般的客服当然不用动脑筋,他只需要站在公司的角度传达、记录、跟进用户反馈的问题,待问题解决再回馈给用户就行。
但是用心的客服会记录下用户的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找到用户需求,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即使是一个内容运营,也需要了解用户属性、发掘用户需求,这样才能将有价值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并且发起符合用户兴趣和气质的活动和话题。
总之,运营的所有工作都需要动脑,没有哪一种分支运营是纯粹的体力活。
因此,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一个成功的运营应该首先能摸清用户的尿性。
三,认为运营会有固定模式,可以拿来主义
作为刚进入职场的运营新手,自认为没有运营天赋,只能靠后天努力。
因为我既不是具有逗比气质的段子手,也不是会风花雪月的文艺青年,从小接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会有太多天马行空的小花招。
所以刚开始从事运营工作的时候,我感到迷茫无助,会不加筛选地看很多干货,会时不时去观察类似的社交应用,会希望找出一种固定的运营模式。
当然这样让我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看到任何可以与我们APP结合的元素,我都会想复制粘贴过来。
比如一个线上活动在某社交应用上很火,我就想在自己的APP上做,但事实上并不能“拿来主义”。
因为不同的应用风格不一样,针对的用户群体不一样。
一旦将其他APP的活动移植过来,运营者仿佛就成了戴上手铐脚镣的舞者,根本施展不开,会觉得被各种条件约束。
我记得某次把豆瓣上的某个线上活动复制过来,结果并没有几个人参加。
原因是豆瓣上的用户大多是文艺青年,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想法、卖弄自己的观点,他们爱思考。
然而,我们APP是生活消费类的社交应用,大多数人是“有备而来”的,他们是希望从这个APP上获取有用的信息的,或者说他们互动的话题都是接地气的,他们其实是没什么耐心的。
所以,这就是考验内容运营功力的时候了,如何找一个准确合适的切入点开展活动、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这是最难的问题。
即使能借鉴其他应用的经验,在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也会被自身应用的属性上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不要认为运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运营就是围绕用户需求这个核心,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充分发挥创造力,不断实践、练习、试错的一个过程。
它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发现一块处女地,然后因势利导杀出一条血路。
四写在最后的话
总结了以上三点运营小白容易产生的认识误区,其实还很多细节想说,但那些谈不上什么一家之言,都只是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点滴,运营的同行们应该都已经了然于胸,就不赘述了。
也许刚刚进入运营门槛的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有时候会觉得有股无形的压力,或者是为自己的劳而无功感到羞愧,或者在工作上感到迷茫。
但是,运营首先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嘛,当我们做出效果之后,那种来之不易的成就感可能会超乎想象。
而且最根本的是,运营能让我们的生活不枯燥、让我们时刻关注着周围的世界和这个社会、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