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阅读题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泊秦淮河看到朦胧冷寂景色之下,歌女在纵情高歌亡国曲,展示了一幅达官贵人灯红酒绿,沉迷酒色,寻欢作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世道的愤恨,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抨击与嘲讽,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近体诗中的绝句(七绝)。
(2)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3)从表达方式上分析,此诗的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第三、四句则是议论。
(4)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特点。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答: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描写出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4.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
答: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这句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
5.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答:首句运用互文手法,“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7.如何理解“隔江”二字?
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9.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10.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全诗表达诗人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或者: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
1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
描绘了一幅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画面。
1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答: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13.诗的首句描绘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一下。
答:(1)首句诗为我们描绘了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画面。
(2)迷蒙的烟雾笼罩这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寒冷的时节,而且还写出了在人的心头掠过的一丝寒意。
14.请简述最后一句的《后庭花》的相关典故,并分析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答: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玉树后庭花》等歌曲寻欢作乐。
作者指责商女实际上是一种曲笔,他真正想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歌的人。
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
15.有同学在默写时常把“近酒家”写成“进酒家”,请你联系上下句说说为什么是“近”而不能是“进”。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