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汇编经典

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汇编经典

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汇编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

习主席在三亚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我们应予以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

①海水淡化的常见方法有_____(至少答一条)。

②海水制镁工艺中,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为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④我国著名化学家_____创立了联合制碱法,极大优化了纯碱Na2CO3的生产工艺。

⑵我国有9900多万公顷盐碱地,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大类型。

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有些地区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此即"返盐"季节;有些地区到了秋季,土壤中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人们将上述现象俗称为“春泛盐,秋泛硝”。

根据上述信息,试回答下列问题:①由图2可知,50℃时,两者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

②将40℃等质量的NaCl和Na2SO4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③40℃时,将25gNa2SO4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Na2SO4的_____溶液。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④结合图2中的溶解度曲线,试解释“秋泛硝”的原理_____。

⑤盐碱地也是一种珍贵的土地资源,许多科技工作者正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治理盐碱地的工作中,目前已有许多可喜的实质性进展。

下列方法措施中,不能改良盐碱地的是_____(选填序号之一)。

A向盐碱地里撒施大量熟石灰B春秋季平整土地,适时耙地,并适量灌水洗盐C施用有机肥料(能产生有机酸)和高效复合肥,并配合使用富含活性菌的土壤改良剂D种植沙枣、白榆、胡杨、滨柃、枸杞等耐盐碱的植物【答案】蒸馏法MgCl2(熔融)通电Mg+Cl2↑蒸发结晶侯德榜硫酸钠硫酸钠溶液饱和秋季温度较低,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硫酸钠晶体从土壤中析出A 【解析】【详解】(1)①目前普遍采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多级闪急蒸馏法、反渗透法等;故填:蒸馏法;②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MgCl2(熔融)通电Mg+Cl2↑;③“海水晒盐”利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不大;故答案为蒸发结晶;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联合制碱法,极大优化了纯碱Na2CO3的生产工艺。

(2)①由图2可知,50℃时,两者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硫酸钠。

②温度小于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将40℃等质量的NaCl和Na2SO4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硫酸钠溶液。

③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48.8g,即100g水最多溶解硫酸钠的质量为48.8g,将25gNa2SO4 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有固体剩余,可得到Na2SO4的饱和溶液。

④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秋季温度较低,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所以土壤中会有硫酸钠晶体析出。

⑤A、熟石灰溶液呈碱性,不能改良盐碱地,不正确,符合题意;B、春秋季平整土地,适时耙地,并适量灌水洗盐,正确,不符合题意;C、施用有机肥料(能产生有机酸)和高效复合肥,并配合使用富含活性菌的土壤改良剂,正确,不符合题意;D、种植沙枣、白榆、胡杨、滨柃、枸杞等耐盐碱的植物,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含亚硝酸盐。

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

疑问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

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疑问二:亚硝酸盐的“毒”从何来?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 1~5 分钟后,就已经分解。

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

当摄入维生素 C 时可以阻止致癌物产生。

疑问三: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吗?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 6 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

实验人员分别取 1 小时后、6 小时后、20 小时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

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未超过国家标准。

疑问四: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

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 80%来自蔬菜。

如果你体重 50 kg,即使一次性吃 2.5 kg 蔬菜也是安全的。

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B.常温储存及冷藏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4)亚硝酸钠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实验室一般用亚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来制取 N2。

N2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2部分化合生成 NH3。

如图为制取少量 NH3的装置(获取 H2的装置已略去):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____________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_________。

③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④用实验方法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________。

【答案】+3 价每千克体重 0.2mg ABC N2+3H2△2NH314:3;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反应结束后,取少量 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解析】(1)亚硝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

氧元素显-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1+x+(-2)⨯2=0,解得x=+3;(2)从题目信息可知,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有题目信息可知,“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正确;B、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正确;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正确;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错误。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4)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比,即28:(2⨯3)=14:3;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④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的实验方法:因为NH3极易溶于水,故反应结束后,取少量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3.课堂上老师分析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指出,生此反应的条件是:金属要比盐中金属活泼但要除去钾、钙、钠。

泽元同学很好奇,他想探究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进行实验一)取绿豆大的一小粒钠放入盛有饱和CuSO4溶液的锥形瓶中(实验现象)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一会儿部分变黑色。

(1)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将锥形瓶塞上单孔塞,导管通入肥皂水中,有肥皂泡飘到空中,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

(2)探究沉淀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难溶性碱通常遇热时会分解为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

(猜想与假设)剩余物质为有Cu(OH)2和_____,可能有Cu。

(验证猜想)(实验结论)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反思与交流)出现黑色固体可能的原因是_____。

(进行实验二)泽元同学将饱和 CuSO4溶液滴加在一小块钠上至钠完全反应,观察到表面有灰黑色固体,周围有大量蓝色糊状物。

同学们加入试剂X 将黑色和蓝色固体除去,看到有金属光泽的红色铜。

与实验一对比,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实验二中得到红色铜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其他金属与盐反应,是否也有此现象呢?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取大小形状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与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记录如下:请根据上表中信息,猜想金属与盐产生气体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合理即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氢气氧化铜 H2SO4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2NaOH+CuSO4═Cu(OH)2↓+Na2SO4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实验二中水较少,钠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金属的活动性盐溶液的浓度【解析】【分析】【详解】(1)将产生的气体用导管通入肥皂水中,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飘起的肥皂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点燃该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故填:氢气;[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铜沉淀受热会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所以沉淀中有Cu(OH)2和氧化铜,可能还有Cu;故填:氧化铜;[验证猜想]氧化铜、氢氧化铜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铜不会与稀硫酸反应,所以:故填:H2SO4;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成蓝色;[实验结论]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故填:2NaOH+CuSO4═Cu(OH)2↓+Na2SO4;[反思与交流]氢氧化铜受热分解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所以出现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是: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