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宁夏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1.1.2 项目主管单位:1.1.3 项目建设单位:1.1.4 法人代表:1.1.5 技术依托单位:1.1.6 项目性质:新建1.1.7 建设期限及进度:建设期3年(2010年~2012年)1.1.8 项目建设地点:中卫市林场1.1.9 项目建设目标本项目以多年来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树种——杨树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对象,以区内外丰富的杨树种质资源为基础,以我区当前成熟的林木种苗工程建设中积累的先进集成技术为手段,以收集、保存及繁育利用杨树种质资源为目的,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为我区建成一处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料完备、管理科学的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32hm2。
通过项目实施,开展适应我区山川沙不同地类中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研究,着力构建全区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体系,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试验研究的苗木繁育基地,为全区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引进收集、繁育示范、试验推广,实行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黄河金岸绿化工程提供大量适合我区立地类型的优质杨树苗木,同时满足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对优质速生杨树苗木的需求。
项目建成后,可收集、保存杨树种质资源苗木14种(品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优质穗条120万根。
1.1.10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1.10.1 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程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套),收集、保存区内外具有优良或特异性状的杨树种质资源。
1.1.10.2 种质资源繁育与保护工程种质资源收集区5hm2;试验区4hm2;采穗圃8hm2;良种繁育圃10hm2;示范区5hm2;日光温室2000m2;炼苗场2000m2。
1.1.10.3 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工程建筑工程460m2,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库房等;研究试验设备3套,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1.1.10.4 辅助工程包括生产用车、办公设备、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森林防火设备等,及项目区生产道路硬化、标牌等配套设施。
1.1.11 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为557.55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投资446.04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1.51万元,占总投资的20%。
1.1.12项目效益1.1.12.1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通过收集、保存和繁育各种杨树种质资源,可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种苗和种条,尤其能满足每年中冶美利纸业对优质杨树苗木的需求,能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及我区林纸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良种苗木支撑,进一步提升中卫市城乡造林绿化质量。
同时,也可为中卫市再造一处自然生态景观,使之成为中卫市最大,我区唯一一处重要的杨树种质资源展示基地。
项目采取收集保存、引种培育等措施,广纳大量区内外杨树种质资源,在收集区、示范区集中展示,可为中卫市提供一处林木示范园和科普教育基地,向沙坡头区广大市民普及植物学知识,加深人们对植物的认识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而增强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1.12.2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卫市区生态建设,充实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维护和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
同时随着项目的建设,规模化的示范园区和展示园区,可极大地改善中卫市区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遏制区域性沙化进程,改善区域生态功能。
1.1.12.3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可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丰富的造林绿化苗木,也可为中冶美利纸业提供大批优质的速生杨树苗木,能够极大地改变当前中卫市种苗生产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良种率低,苗木质量差、价格居高不下的现状。
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各类不同规格的杨树苗木100万株,穗条120万根,实现年销售收入260.0万元。
1.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宁夏林业技术推广总站1.2 项目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1号文件)(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国家林业局《全国林木种苗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2006年12月)(4)国家林业局《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CB/T14073-1993)(5)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林计发[2006]61号)(6)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林计发[2003]207号)(7)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发展的意见》。
(8)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宁夏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建设规划》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1 工程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调查工程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调查区内外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高、速生性强、表现优良等特点的杨树品种,投资40.5万元。
(2)收集与保存工程总投资328.0万元。
具体为:收集区5hm2,投资8万元/hm2。
共投资40万元。
试验区4hm2,投资8万元/hm2。
共投资32万元。
采穗圃8hm2,投资8万元/hm2。
共投资64万元。
繁育圃10hm2,投资6万元/hm2。
共投资60万元。
示范区5hm2,投资8万元/hm2。
共投资40万元。
日光温室2000m2,投资0.04万元/hm2。
共投资80万元。
炼苗场2000m2,投资0.006万元/hm2。
共投资12万元。
(3)研究与开发工程建筑工程460m2,投资69万元,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研究试验设备64.5万元,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4)辅助工程辅助工程共投资37.55万元。
其中包括办公设备1套,投资4.8万元;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1套,投资4万;森林防火设备1套,投资6万元;生产用车1台,投资12万元;生产道路硬化2Km,投资10万元;项目标牌15个,投资0.75万元。
1.3.2 产品经营成本指标收集区8万元/hm2试验区8万元/hm2采穗圃8万元/hm2繁育圃6万元/hm2示范区8万元/hm2日光温室0.04万元/m2炼苗场0.006万元/m2。
1.3.3 产品产量指标采穗圃15万株/hm2;繁育圃10万株/hm2。
1.4 可行性研究结论本项目是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建设项目的总体框架内,以收集保存和利用杨树林木种质资源为目的,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具有优质造林绿化苗木为目标,同时为满足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对优质速生杨树苗木的需求。
在全区范围内系统、全面地收集、保存杨树种质资源,完善种质资源圃数据收集和信息管理系统,配套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和共享服务机制,为我区搭建起一座杨树种质资源研究的科研平台,不断提高杨树资源利用效率,加速杨树选育进程,促进种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是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为一体,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宏伟工程,项目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的背景随着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工程的稳步推进,全区林业生态建设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时期,因而对林业建设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林木种苗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
杨树因其品种丰富,适应性广,速生性强,栽植容易,既是我区平原绿化的乡土树种,又是生态造林的主力树种,仍然是当前全区林业生态建设的首选树种之一。
据宁夏“六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和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种苗生产供应能力测算,其中仅各类杨树苗木的需求量就达亿株以上。
而我区目前苗木生产呈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存在小苗多、大苗少,常规品种多、优新品种少的生产局面。
在此背景下,开展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大力发展杨树新品种的引进研究,培育适合我区不同立地条件生长的优良杨树苗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木材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增加迅速。
在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及生态保护政策后,木材的采伐受到严格限制,仅有部分商业性的人工林成为采伐对象,使国内木材采伐量以10%逐年递减,木材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这种日趋加剧的供需矛盾,为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多年来,自治区人民政府把速生林建设作为林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积极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速生林发展。
截止目前,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已在宁夏中卫北部沙区建成了33333hm2的人工林,现大部分已进入轮伐期,如按50%的轮伐面积,1650株/hm2计算,则需杨树苗木2750万株,基于此,为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项目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项目建设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林木种质资源指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是林木优良遗传基因的载体,是决定林木生长快慢和品质优劣的内在因素集成,是对生产和育种有利用价值的林木品种,更是进一步改良林木品种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的生物资源宝库,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林业建设的源头。
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重视。
林木种质资源所拥有和掌握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育种和选种的预见性越高,就可不断地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适应加工或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
由于人类长期对野生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品种和野生种消失或濒临灭绝,导致了后代种群遗传基础的相应狭窄。
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需要,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有利于筛选优质种质资源;有利于传统品种品质改良,从源头上整体提高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
只有收集并保存好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筛选、培育和推广适合我市及全区造林绿化的良种壮苗提供充沛的研究材料,才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才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以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为目的,通过收集、保存、引进和培育各种杨树优良品种,克服并避免我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杨树品种的引进和利用中,出现的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鱼龙混杂等不良现象。
着力在短时间内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在当地和周边地区造林绿化中得以推广应用,使老树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发挥更大的效益。
2.2.2 项目建设是加快林业生态和谐发展的根本需要中卫市各级政府长期以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防沙治沙的方针、政策,立足实际,引导、扶持企业、个体搞好沙区治理,发展林业。
始终把加快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当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