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伟大的悲剧
在白色雪原 1912.1.16 斯科特等发现自己晚到一月
抓5住个人典型事件和人物, 有感情屠宰地场地复19述12.2故.17事埃。文斯死去
4个人贮藏点 1912.3.2 奥茨向死神走去
3个人
离下一个贮藏点还有20公
里 1912.3.21—29 在 帐篷里等待死神来临并写 贮藏点
1912.11.12 发现遗体并 垒了石墓
怏怏不乐 yànɡ
毛骨悚然 sǒng 踉踉跄跄 liàng qiàng 羸弱 léi 告罄 qìnɡ 毋宁 wú nìng
销蚀 shí遗孀 shuānɡ 癫狂 diān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姗姗来迟:来的很晚。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来自恶劣 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 点被箭射死。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 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马可·波罗出身于 旅行世家。他的父 亲尼科洛和叔叔马 泰奥都是威尼斯商 人。他俩于13世纪 60年代因经商到了 中国。1271年,两 再度出访,并带年 轻的马可一起前往。
年)奥地利作家。一战前从事外国 文学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 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 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文学活动 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在传 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 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 历》,小说《象棋的故事》等,传 记作品有《罗曼·罗兰》《三位大 师》等。
拽 zhuài 绑 bǎng 搂 lǒu
昔日 xī 堡垒 lěi 辜负 gū 凛冽 lǐn liè 吞噬 shì 疲惫 bèi 钦佩 qīn 鲁莽 mǎng
毡鞋 zhān 保佑 yòu 厄运 è 拯救 zhěng
耀武扬威 yào 姗姗来迟 shān
忧心忡忡 chōng 语无伦次 lún
海市蜃楼 shèn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 人类自我,实现生命 的价值,给后人以精 神的鼓舞。
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 投向了斯科特。为什么?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
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 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 大的悲剧。”
了解课文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文章的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
绝望而归
带信作证 归途遇险
悲剧
悲壮覆灭
作者茨威格用什么词语
来形容斯科特一行人的经 历的?
伟大的? 悲剧
你认为“悲剧”之所以
“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 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 文字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 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 也不是”。
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在人类的伟
大事业中,这些探险队员代表的是国 家,是民族的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
比达南生极命更,重所以要,,—斯他—们科特认失一为败行自之因己悲为失后败到了,
感到了“悲”。
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 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悲哀:是指伤心、
悲壮:悲哀而壮烈的 难过。
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悲
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束的故事, 既然是“悲剧”的故事,又何来 “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1.坚毅,勇敢,执著,坦然面对死亡,有
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以他的绝命书为证。 威尔逊博士在 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拖着16 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课文中,写他们 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 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 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 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他们在归途中与 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 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 得悲壮。
南极图片欣赏
对于人类来说 南极是一个童话般的 世界
这里有着湛蓝的天、洁白的雪、艳红的太阳
美丽的夜晚
迷人的南极光
然而,在这能荡涤心灵的纯美景 致之下无处不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 寒季时可达零下80摄氏度。
南 极 冰 川
白雪由软变硬时,结成厚厚的冰 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
• 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 五位。
• 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 海拔为2350米。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 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
•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 水的重要储藏地,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资 源。
2.诚实守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 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 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 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 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3.强烈的团队(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 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 于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宁可自己 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 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 们。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 做到了;奥茨勇于走向死神。
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
——世人之悲
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
队之行的四个方面。
斯科特比阿
世人悼念
归途中5
为阿
惋叹
个队员全 蒙森
部牺牲。 的成
功作
世死
作证。
人亡
证
之之
之
悲悲
悲
蒙森迟1个多 月到达南极 点。
失 败 之 悲
文章所渲染的“悲”,是悲哀还是悲壮?
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 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是有价值的,是 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 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 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
——死亡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 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 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书信
搜救队从营地出发1912.10.29
2、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斯科特一行探险队员 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过程。
3、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 姓名和身份分别是什么?
斯科特 奥茨 威尔逊 埃文斯 鲍尔斯
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 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1.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国海军上校 2. 鲍尔斯—身份不明(未介绍) 3. 威尔逊—博士,负责科学研究 4. 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 5. 劳伦斯·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
无私博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 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 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 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 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 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 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 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 冷的世界。
考考你:
阿
蒙
它是为了纪念 森
谁而命名的?
斯
-
科 为纪念挪威探险家阿蒙 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 特
站
写作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 国,前往南极。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 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 竞争,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 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 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 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
•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威茨格想到 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 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 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 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 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张骞 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
后来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 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
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 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年均气温为零 下25摄氏度——零下89.2度;是世界上 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 海拔最高的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 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 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 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 漠,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
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 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 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 种说法。理由是,他为斯科特作传, 就说明他不同意这个观点。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 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 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 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知道自己失败了,已经悲伤到了 极点。但他们还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
晴天时光照极强,如果忘记戴墨镜,
时常被积雪的反光刺痛眼睛,肿胀、流泪, 甚至失明。这种现象叫做“雪盲”。
夏季气温较“高”时,随时会有雪 崩和冰山崩塌。
气候极其恶劣,最大风速每秒可达百 米左右,比每秒33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 3倍。
纵横密布的冰缝比暴风雪更恐怖
这些冰缝深达千米,被称 作"地狱之门"
有人说:
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 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
你 了 解 南 极 吗
南极气候: 科学家曾测得
-88.3℃的平均最低气温。 (酷寒)
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每年
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有过每秒 92.5米的风速。(烈风)
• 位于地球最南端,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 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