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9.古诗三首………………………………………………………………………… 2~3课时10.纸的发明……………………………………………………………………… 2~3课时11.赵州桥………………………………………………………………………… 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教法与学法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什么景象?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诵读感悟。

(用时:5分钟)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我希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学诗题、理解诗意使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伸。

(用时:2分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知作者—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本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品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教学重点)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好。

(学生读古诗)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表达出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生3:“倍”字用得好,中国人有节日团聚的习俗,在重阳节,诗人的这种思念之情比平时更加强烈。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那么,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的,这句诗流传千古,成了思乡的佳句,现在有许多的海外游子也借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呢?生:这句话是说每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9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读了之后,我们会从中了解古代过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师)2.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学生交流)很多同学都最喜欢过春节,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2.板书诗题,释题。

元,是开始的意思。

元日是什么意思?(每年的第一天,这里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诗《元日》,看一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3.简单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与熟悉的生活联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拉近了文本和生活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2.识记生字:屠、苏、魂、酒、牧、兄、倍。

(1)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如,加一加:屠,“者”字加上尸字头;形近字辨析:酒—洒。

(2)交流书写注意点。

旧: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日”字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右侧不能挨到笔画横折上。

符:上下结构,竹字头。

下面的“付”笔画少,要写得略大,稳稳地托住上半部分。

竹字头,是因为古代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用铜、玉做的。

(3)书写生字“旧、符”。

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各2个。

【设计意图】:中年级识字依然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因此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是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复现生字,让学生记住字形,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意义识字、区别形近字等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牢记生字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想,古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知道当时的人们过春节时都有哪些活动吗?2.交流填空。

宋朝的人民过春节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教师相机出示三幅图片。

3.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书中的注释,试着弄懂诗句的意思。

学习前两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就是鞭炮)为什么春节要放爆竹呢?(寓意竹报平安)(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句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外面放起了爆竹,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千门万户:千家万户,家家户户。

“千”“万”在这里是“多”的意思。

(2)等到第二天一大早,打开千家万户的大门,看见的是什么?(初升的太阳照进家门,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3)出示图片:桃符。

师讲解:在古代,人们在过春节时喜欢挂桃符,可以除旧迎新,驱邪避祸。

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贴春联。

后来也用“桃符”借指春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5.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可以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能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古代过春节的习俗。

四、总结全诗,布置作业1.总结:这首诗写了以前的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奋发的情感。

2.布置作业:(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

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元日》。

2.回顾学习《元日》的方法。

(1)借助拼音识记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需要老师精心创设阅读情境,给出阅读方法的引导。

因此,帮助学生提炼学习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扶手,使学生能在帮助下自主学习,从而习得自学能力。

二、自主理解(一)学习古诗《清明》。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和同学讨论。

3.交流:(1)指名读古诗。

读准生字“欲、魂、借、酒、牧”。

(2)用生字进行组词,初步理解字义。

(3)师简单介绍作者:杜牧。

(4)解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

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①春天的雨下起来常常是怎样的?(绵绵不绝、淅淅沥沥)②说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思。

欲断魂:①欲:将要。

②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③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他们为什么伤心难过?(很多人这一天都要去扫墓,他们想起了已逝的亲人。

)师补充:诗人本该和这些行色匆匆的旅客一样与亲人一起扫墓、踏青,但现在他一个人,内心感到孤寂难受。

再加上细雨蒙蒙,内心更加难受。

④说一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⑤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这句诗让你知道了什么?(诗人问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只见在那开满红杏的地方,露出了酒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