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改革创新、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添活力

推进改革创新、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添活力

推进改革创新
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添活力
国土资源所(以下简称国土所)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扎根于基层的触手,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更是国土资源部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窗口。

但当前,国土所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着人力、财力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好,将对我县国土管理工作埋下大量不利隐患,因此,如何搞好基层国土所建设,如何提升国土所的管理服务水平,成了我县国土资源系统的一大问题。

一、宁乡县国土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国土所肩负着的职责,基层国土所(分局)共个,干部职工人。

事业编制、自收自支人员之比为。

年龄结构:21岁至30岁的 %,31岁至40岁的占 %,, 41岁至50岁的占 %,,51岁以上的占 %;文化结构:研究生占%,本科占 %,大专占 %,中专占 %。

;专业结构:国土资源管理专业的占 %。

,非国土资源管理专业的占 %。

;办公条件:有办公楼房的占 %,寄居在当地政府的 %。

,租用办公场所工作的占%。

二、国土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县国土资源局对国土资源所的设立为“一乡(镇)一所”,当前的基层所基础设施投入、队伍建设、执法力量有了较大投入,但也面临着“四大难题”
(一)国土行政执法“难”。

首先是少数群众对国土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足,认为土地是村上的,是自己的,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少数村干部对违法用地的严重性全然不知,对相关事件态度漠然,消极应付甚至包庇纵容。

再次是人员不足,力量薄弱。

执法监管面积大、监管巡查力不从心。

以11国土所为例,仅3人要管理9个村71.84平方公里,要处理宅基地登记、土地信访、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违法用地巡查、基本农田管理、土地纠纷调处等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国土员到现场。

同时,国土所长既是管理员,又是纠纷调解员,还是政策执行员,身兼数职,要完成部门和地方政府两方面的目标任务,难度十分大。

(二)资金来源渠道“窄”。

无论是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还是日常国土资源管理,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

但是在当前行政收费管理日趋严格和中央政府高度关注农民负担反弹的背景下,国土所资金来源非常不足,一方面,国土所自收自支面临着收费项目合理化问题,资金难以用到国土所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向上增资及向当地政府争资口子越来越难,渠道越来越窄,所以,我县国土所资金都有不
同程度的缺口,资金不足也是各基层国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三)边区工作环境“苦”。

一是工资待遇低。

国土所和同样实行垂直管理的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派出机构相比,在工资、福利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在国土系统内部,也出现一个系统几个标准的现象。

二是经济创收任务重。

从目前情况看,全县所有的国土所都有经济创收任务,且很多压力大。

基层国土所既要保护资源,又要保运转,经济包袱与保护资源职责发生冲突。

如11国土所为例,每年经济任务万元,三位工作人员平均每年每人要承担万多元。

过于沉重的经济任务,间接影响了国土所为百姓减负的初衷,也严重分散了保护耕地的精力。

(四)队伍建设配备“艰”。

一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目前,我县国土所人员配备基本为退伍军人,这部分同志大都作风正派,敬业精神强,但学历普遍较低,且大多数缺乏基层经验,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吃力;二是业务培训不足,近年来,除按照要求由市级以上国土部门组织相关培训外,县国土资源局对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很少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

三是人员更新难。

现在省、市主管部门要求精简人员,“凡进必考”,控制进入。

一些急需的国土资源管理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生难以进来,人员更新缓慢。

三、如何创新性的开展基层国土工作
基层国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艰辛的工作,需全体国土人同心协力,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体制创新、适当集中、强化职能、优化配置”的路子,改变工作方法,改善管理水平、改良人员配备,并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把基层国土所建设成为“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环境优美、作风优良”的新型国土所。

(一)创新机制体制,确保机构规范。

建议根据各乡(镇)面积、经济、人口、交通、资源分布和国土资源管理任务需要等具体情况,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有利服务、便于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条件成熟可以跨乡镇设置国土资源中心所。

要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着力解决好任务重、编制紧、人员少、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国土资源所编制由县国土资源局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和乡(镇)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国土资源所要定岗定责,做到岗位明确,责任到人。

(二)创新管理模式,激活基层活力。

在系统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良好风尚,使基层国土所能够做到用事业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用政策激励人,用情感温暖人。

着重抓好科学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等环节,规范聘用操作程序。

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
法制管理转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津贴、奖励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实现多样化分配方式,逐步实行工资报酬与业绩、贡献挂钩。

(三)推进硬件建设,改善设施配置。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对待”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统筹协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改善国土资源所办公条件。

同时,办公楼等硬件建设要科学合理安排,因地制宜,注重实用性,不可盲目贪大求洋。

要在建设和配置基本办公设施和交通通讯工具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的学习、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逐步实现基层国土单位与县局局域网联网,实现网上信息共享。

(四)规范制度规章,力求管理科学。

制定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基层国土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工作目标及考核奖惩制度、公开办事承诺制度、各项业务台账制度、集体会审制度、执法巡查及办案制度、聘请国土资源信息员制度、信访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加强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行村级信息员制度,逐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国土资源监管网络。

同时,应结合实际,科学设定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有关业务
工作程序,促进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

(五)强化宣传引导,凝聚群众合力。

正确处理国土文化与经济建设、反腐倡廉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国土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国土文化的影响力。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覆盖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的优势,把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作为国土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载体。

同时开展其他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大系统干部职工科学、技术、文化、道德、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创新国土文化建设新思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使广大干部群众成为国土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