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思考摘要:个人所得税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发展逐渐被人们重视。
文章先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职能,再提出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个税改革与完善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职能、缺陷、对策正文:我国从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至今已有30个年头,个人所得税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税制改革中的重点。
2010两会期间,个人所得税问题又成为热点话题,其中包括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从2000元提高到5000元的提议。
而今年个税修改意见的征集在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各方反映激烈,自2011年4月25日个税修正案意见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征集以来,已收到超过22万条意见,在这创纪录的22万条征集意见足以反映人们对个税改革的关注,这些充分表明个税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人所得税的职能无论从我国税制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看,还是从税制结构的分工和功能上看,个人所得税都必然是一个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要功能的税种。
其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筹集财政收入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2003年为1,418亿元,2004年为1,738亿元,同比增长22.57%;2005年增至2,094亿元,同比增长20.48%;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1,600元后,全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完成2,452亿元,同比增长17.10%。
从这组数据来看,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2.调节收入分配调节和分配收入属于市场经济的职能,但由于市场经济机制的缺陷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分配不公,社会公正难以实现,这就使政府不得不考虑用其他经济手段如个人所得税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即通过税收杠杆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引导和调整,既要拉开差距,又要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3.促进经济增长个人所得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阻止经济滑坡和促进经济繁荣,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并有适度的增长,所以说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个人所得税收入快速增长,但税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妨碍了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具体表现在一些几个方面:1、调节贫富差距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自1994年开始征收,为组织财政收入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对贫富差距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收入分配差距正在逐渐加大。
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加以归纳总结,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可以通过各年度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生活水平差距以及细分的基尼系数变动等指标具体体现出来。
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7:1.0,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比将达到6∶1。
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1:1.3:1.0,如果考虑东中西部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东中西部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将达到2.9:1.5∶1.0。
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之比已达到3.9:1.0,如果考虑居民享有的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差距将达到5.0∶1。
我国乡村贫困人口与乡村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我国乡村贫困人口与乡村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之比已达到7.2:1.0。
②我国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我国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之比已达到7.1:1.0,如果考虑行业内成员享有的单位福利和各类保障性因素,我国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平均实际生活水平差距已达到7.2:1.0。
我国公共部门与其他领域社会成员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亦迅速扩大,我国公共部门与其他领域社会成员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之比已达到3.3:1.0,如果考虑居民享有的单位福利和各类保障性因素,我国公共部门与其他领域社会成员平均实际生活水平差距已达到6.7:1.0。
面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际起到的调节作用不大,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完善,相当程度地影响了税收调节功能的发挥。
税收调节弱化,甚至成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例较低,实际调节能力有限。
其次,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税法中只规定11个征税项目,纳税人会改变收入分配方式,尽量减少应纳税额,逃避税收,从而使税收的调节能力降低。
最后,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既不能保证横向公平又不能保证纵向公平。
对于同等收入的纳税人,由于级距设计过大,给税收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分散分配可以使纳税人降低适用税率,相同收入者纳了不同的税,造成了横向不公平。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视收入相同的人具有相同的纳税能力,适用同等税率,似乎体现了横向公平。
其实相同所得的人可能因其生活或社会负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纳税能力,不考虑实际负担的税制设计反而加剧了纵向不公平。
另外,高档税率设计太高,而逃税成本不大,加剧了高收入纳税人的逃税动机。
2、征收范围问题(1)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基狭窄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正列举方式加概括法,列举法规定了10个应税项目,概括法规定了“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收的其他所得”。
列举法主要采用正列举方式,在确定税基范围上限制了征税范围的扩大,虽然用概括法规定了其他认定的应税项目,避免了税基流失,但是因其规定的模糊性,易在征纳过程中引起征纳双方的纠纷和纳税人逃避税行为的发生。
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可参与分配,我国居民的收入出现收入来源、收入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目前在我国居民所得中,不仅工薪、劳务报酬所得等劳务性收入成为个人的重要所得,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资本性收入要逐渐成为居民个人所得的重要来源。
此外,还有劳保福利收入、职务补助、免费午餐及其他实物补助形式也逐渐成为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新的变化,在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下都无法自动的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使得所得税的税基过于狭窄。
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利用正列举法的缺陷,减少现金奖金和工资的发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提供健身俱乐部会员卡、用餐劵、假期旅游等福利,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金额,侵蚀税基。
(2)过多的减免税项目缩小了征税范围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有10条免税项目,3条减税项目,还有其他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和减免税优惠政策。
这些减免税收政策出于鼓励、引导、照顾、互惠、惯例等多种目的,但减免项目过多、范围过宽既造成了纳税人税负不公平,又侵蚀了税基,弱化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分配功能。
例如,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于省级政府、国务院部委、军以上组织等颁发的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奖学金予以免税,按国务院规定发放政府特殊津贴予以免税,奖金本身就是对行为的鼓励,再进行免税是双重鼓励,意义不大,客观上缩小了征收范围。
3、征收模式问题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采用分类所的税模式,即纳税人取得的个人收入要区分不同的应税所得项目,实行分项扣除费用,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征收。
而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分类所得税模式内在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⑴不能涵盖各种收入方式(2)不能充分体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3)为避税留下了漏洞(4)不利于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4、扣除标准问题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费用扣除的方法虽然简单明了,具有透明度高、便于税款计算和征管的特点,但是存在照顾不到纳税人具有情况的弊端。
在具有实践中,不同的纳税人为取得相同的所得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占所得的比例各不相同,甚至相差很大。
因此让所以纳税人从所得中定额扣除或定率扣除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它忽略了纳税人的具体负担情况、物价水平和地区个人收入差距。
未能做到量能负担。
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各自提高费用扣除额,不但起不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还会加大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形成税收逆向调节,既影响了全国税法的统一性,也有失税收公平。
此外,现有所有制当中对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也未予以清晰表述,而是一般来说,对所得税应进行所得的生产成本、个人基本扣除、受抚养扣除、个人特许扣除、鼓励性再分配扣除等五项扣除标准。
因此,费用扣除标准的差异化、指数化和纳税单位的确定应是今后税制改革的重点予以解决的问题。
虽然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工资薪金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增加到1600元,然而这些措施仍然是保守的。
5、税率与级次问题首先,税率复杂不利于素质不高和纳税意识淡薄的纳税人熟悉和掌握税法,加大了税务机关税收宣传和控制各种税源的工作量,从而大大影响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效率。
区别对待不同所得容易引起税收歧视,特别是对于同样属于劳动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采用不同的税率结构,容易产生纳税的替代效应,纳税人可以通过转换所得类型以选择税率降低税负,为税收流失埋下隐患。
其次,对工资薪金所得实行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累进级距过多,且高档税率几乎无用。
据一模拟2001年我国职工,工薪所得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全部职工当中,每月工薪所得在2800元以下的职工所占比例约为97.395%;每月工资所得在5800元以下的职工所占比例约为99.975%;而每月工资所得超过5800元的职工只占职工总数的0.025%左右。
根据以上模拟数据,只有0.025%的职工在这6档高税率级距的征收范围内。
由于适用群体的人数所占比例过低,高税率级距不仅对个人工薪课税的收入功能贡献不大,而且在调节个人收入的实际作用上也非常有限。
最后,边际税率过高。
我国个人所得最高边际税率为45%,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如印度最高边际税率为40%,马来西亚为30%,新加波为30%,墨西哥为35%,巴西为27.5%。
最高边际税率的高低主要是影响纳税人的纳税心理,因为个人所得税与纳税人的切身经济利益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会使纳税人对高税负产生逆反心理,极大程度地次级纳税人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动机,影响人民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
过高的边际税率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心理难以接受,高收入者收入来源的复杂性使其为了降低边际税率的档次而想方设法隐瞒各项所得,从而使高收入者大量偷逃税款,而大多数工薪阶层收入较低,来源也较简单,无法利用税收漏洞避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