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发展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
但由于共产党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
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革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
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80年代,在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
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
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发展起来,但市场仍不大(与此同时,大量相声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
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
涌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
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型的段子,都有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
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
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
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
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
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
的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相声代表人物:侯宝林: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
这部书。
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国画
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隋唐时期社会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
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
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国画代表人物: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
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后来一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从此徐悲鸿先生踏上了一位爱国主义画家的伟大道路。
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
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
最早进京的
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
进京)。
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京剧代表人物: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
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书法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秦朝----隶书。
方向----简化,交换信息。
距今天已经2200年了。
在20世纪后期----柯体。
柯体——柯猎奇的质变汉字文化艺术。
书法代表人物:马一浮:1924年9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占领浙江,任浙江军务善后督办,夏超任浙江省长。
孙到浙后,做了一些不得人心的事。
如勒令停刊有市民声音的《杭州报》,干涉市民抵制日商百货的
行动等。
旅沪浙江公会发电呼吁,要孙传芳离开浙江;旅江津浙人发表公告,要夏超辞去省长。
一次,孙传芳专程到马一浮先生家拜访,马先生知道来访者是孙传芳,立即表示不接见。
家人考虑到孙传芳的当时权势,便打圆场说:“是否可以告诉他,你不在家?”马先生果断地说:“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
”孙传芳听后,
只好没趣地悻悻而返。
篆刻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
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
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代表人物:齐白石: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毫。
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