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心动过缓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心动过缓的原因是什么?
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心动过速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临床工作中,心动过缓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中青年。
不少人说心跳慢说明身体好,当然如果他精力充沛,这是经常锻炼的结果,是正常的,但是有些人经常委靡不振,这就要引起特别重视了。
病态的心动过缓如果不进行及时纠正,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危及生命。
长期体育锻炼的人、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虽然心率只有每分钟50—60次,但精力充沛,无任何不适,不属于病态,这种情况多为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健康。
此外,健康的成人睡眠期间的心率也可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
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
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
有些患者平时心率可表现为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降到每分钟40次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
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可能原因有3种
凡成人每分钟心跳少于60次者,医学上称为“心动过缓”。
正常人或运动员心跳可慢于每分钟50次左右,如果老年人每分钟心跳少于50次,那就属于不正常了。
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并不少见,其引起的原因大致可分为3种:
第一种是由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所引起。
每分钟心跳可在45~59次之间,心跳虽慢,但很规则,不影响各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一般病人没有什么不适感觉。
预后良好。
第二种为窦房结病变所引起。
医学上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较常见。
这是由于心脏的原始起搏点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出血、缺血、变性、纤维化等病变,破坏了窦房结内起搏细胞的功能,使窦房结的P(起搏)细胞数量减少,同时窦房结动脉发生硬化狭窄,窦房结和心房肌纤维化,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以及间隔脂肪增多,这些退行性病变可妨碍窦房结自己发放冲动的性能,使心脏启动性能发生障碍。
这些情况多见于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窦房结退行性病变。
轻者可没有症状,严重的可有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的一系列表现,最常见的是脑缺血症状,如头昏、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
更严重的可发生短暂的昏厥、抽搐或出现阿-斯综合征,甚至发生猝死,应引起注意。
这种病人有时还可交替出现心跳过快或心跳过慢现象,医学上称为“快-慢综合征”。
预后较差。
第三种为房室传导阻滞所引起。
较多见。
主要是由于传导束本身的退行性改变所致。
有人提出是因为心室内传导系统与心脏纤维支架间的纤维化、钙化和退行性改变所造成。
这类病变大多引起Ⅲ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也就是窦房结冲动不能通过房室结下传到心室,而由心室代替工作,这时每分钟心跳在40次以下,最慢的只有20次左右,病人经常感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偶尔会出现心前区疼痛,甚至可出现晕厥、抽搐等脑缺血症状。
这种病人必须积极治疗。
预后不良。
老人反复头晕应警惕心动过缓
老人心动过缓十分常见,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过缓也只是“稍缓”,则不用太担心;但如果频率低于40次/分钟或老人有心脏病在身,则需就医处理
老人时不时地突然摔倒在地,原因可能有很多种:骨质疏松、低血糖晕倒、心动过缓等。
骨质疏松或由钙质流失严重、补充不及时所致;低血糖则与部分老人消化吸收功能变差,营养不良有关;而心动过缓则可能不与任何外在诱因挂钩,纯粹因年老体衰,身体内“天然电池”电量不足而引起。
专家介绍,人体窦性心律的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因此,老人心动过缓十分常见。
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过缓也只是“稍缓”,可能老人平安无事,没有症状出现;但如果频率低于40次/分钟或老人有心脏病在身,情况就会变得凶险:轻则晕倒、重则威胁生命。
对此,专家从病因、治疗以及预防三方面给出了详细提醒,曾有或现有心动过缓者请注意了!
病例
老人反复摔倒,原是心动过缓
李奶奶年近八旬,平时身体状况还算不错。
可近几个月她在家多次摔倒,事后进行头颅CT等检查也没查出个究竟,家人只得作罢。
不久前,她上街买菜时再次头晕,接着摔倒在地,把头都摔破了。
家人赶忙将她送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
做心电图发现,李奶奶的心跳居然只有30余次每分钟,几乎刚达到正常水平的一半!最终她被确诊为心动过缓,而检查发现,罪魁祸首就是她的窦房结功能已明显减退。
医生为李奶奶植入了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心跳随后恢复正常,目前她已康复出院。
原因
体内“天然电池”衰退所致
“窦性心律的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因此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是很常见的现象。
”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解释,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慢于60次/分钟,可见于健康的成人,但最多见于老人和运动员,可在睡眠时发生。
“出现不适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属于疾病高危人群,其中尤以有基础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居多。
”他说。
王景峰表示,临床上,大多数老年人心动过缓是由于窦房结功能减退所引起。
“窦房结是我们心脏的‘天然电
池’,是控制人体心脏跳动的总司令官,它的命令通过放电形式由心肌传导系统下达到整个心脏。
当这个‘天然电池’不能稳定发出电刺激时,心脏就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跳减慢有时每分钟只有20~40次,甚至停跳。
”他解释。
此外,病理因素也可能带来心动过缓。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患者本身有冠心病或心肌病,从而引起的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缺血或退行性变,使窦房结功能减退,导致过缓心律。
”王景峰说。
提醒
稍微“过缓”不用太担心
王景峰表示,老人出现心动过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晕、胸闷、乏力、昏厥,有极个别患者严重发病时或会导致突然死亡。
“对于心动过缓既不能太过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分人群分症状对待。
”王景峰认为,老人心动过缓如果只是“稍慢”,处在40~60次/分钟,只要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症状,此种情况下不用太担心,一般不应认为是病理情况;如果心动过缓时的心率已经低于40次/分钟,则会出现心排血量降低的症状。
此时很容易有头晕、胸闷等征兆反复出现,必须就医处理。
“如有心动过缓,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
冠心病易患因素,则要求此类患者应做进一步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排除冠心病、心肌病的可能。
”
自行服药需谨慎
王景峰告诉记者,问诊发现,李奶奶曾在治疗心动过缓时步入了这些患者最常见的误区:由于头晕,她以为是低血糖、血运不足,连续几个月在家坚持吃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但是,头晕症状始终未见好转,发展到严重时就会突然晕倒。
因此,王景峰提醒市民:如果经常头晕,要警惕心动过缓的可能性,而一旦确诊为心动过缓,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买药服用,尤其要审慎对待减慢心率和心脏传导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这类药物的应用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剂量,避免过量和误用。
否则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可带来生命危险。
”王景峰称,虽然治疗心动过缓可采用药物治疗方法,但药物作用时间短,只限于紧急救护,而且具有副作用,疗效不稳定,不能长期进行。
他介绍,对于心跳过缓明显的老年患者而言,目前被公认的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在其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
王景峰表示,基于心跳过缓源头在于窦房结,即心脏的“天然电池”放电微弱或没电,所以应对措施可以是
安装心脏起搏器,即增加一个人为“备用电池”在体内,它能替代心脏的起搏点发放电流,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起来。
“它的优点是使更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衰患者得以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没有副作用。
”
小贴士:
失眠可诱发心动过缓
王景峰介绍,生活中很多小细节也会影响心动频率“向左走、向右走”:如果防范得当,“过缓”或会逐渐趋于正常;如果有不良行为刺激,“过缓”则会加重且诱发晕倒等症状出现。
以下是曾有或已有心动过缓现象者应注意的事项:
生活要有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动过缓;
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练气功、打太极拳;
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要定时定量,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
尽量少饮浓茶,不吸烟;
避免着凉,预防感冒;
避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保持“淡定”情绪,切忌大喜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