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重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

注重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

注重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
发表时间:2015-04-27T15:36:05.28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陈英
[导读] 对于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 往往比仅懂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

陈英
(威远县严陵镇河北街小学威远64245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帮助他们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几方面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全面提升其品德水平.
一、现实生活的细节往往体现在学生身边的琐事上
对于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 往往比仅懂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

从小处着手,教育学生,教师如果时时关注学生身边的琐事,如:红领巾的佩戴、清洁卫生的打扫、作业的完成、桌凳的摆放、课本的摆放、垃圾的处理、剩菜剩饭的处理、上下楼梯靠右走、集合站队快静齐等等,都会让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让他们几乎触手可及、什么时候都能做得到的例子,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知道如何做人,做什么人。

细节将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形成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现实生活的细节,更应该体现在榜样的模仿上
学生由于年纪小,见识少,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有成熟的观念和切身的体会。

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

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

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

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

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

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

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三、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

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这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

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

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

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

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班的孩子。

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地方都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见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所以品德教育也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