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2019.5提示:所有选择题答案请按对应题号.....填涂在机读卡上一、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白居易,字乐天,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与刘禹锡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刘白”。
B. 贾谊,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有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曾称赞这些作品为“西汉鸿文”。
C.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D. 海明威,美国作家。
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学常识的能力,主要考查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学生要结合平时积累,同时要注意细节,逐项进行排除。
B项,“《过秦论》《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曾称赞这些作品为‘西汉鸿文’”,表述错误,《过秦论》曾被称赞为“西汉鸿文”,《论积贮疏》不在“西汉鸿文”之列。
故选B。
2.《呐喊》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句子,对下列句子出处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是《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呐喊。
B.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
”这是《一件小事》中“我”的反省。
C.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社戏》中“我”的思考。
D.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是《阿Q正传》中阿Q的口头禅。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名著原文对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做全面把握,注意作家作品和作品与主要人物的对应关系,不可混淆。
C项,“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出自《故乡》,而不是《社戏》。
故选C。
3.下列对《老人与海》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老人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为了帮助他,男孩偷了些新鲜的鱼饵给老人,还帮老人生火,做晚饭。
B. 因为长时间紧拉钓线,老人的左手抽起筋来。
这时大鱼露出了水面,开始奋力逃脱,老人感到一阵恐慌。
C. 圣地亚哥曾经与黑人掰手腕比手劲,取得胜利后被众人称为“冠军”。
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去做,就能打败任何人。
D. 老人带着鱼骨,驾驶小船回到小港时,大家都上床歇息了,只有男孩帮像以前一样,帮他拿着钓线、鱼钩等一起回家。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具体考查《老人与海》的有关情节。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A项,“偷了些新鲜的鱼饵给老人”错,原文是:“你不是偷来的吧?”“我倒是想,”男孩说,“不过这些是我买的”。
B项,“老人感到一阵恐慌”错,原文: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
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看不出“恐慌”之意。
D 项,“只有男孩帮像以前一样,帮他拿着钓线、鱼钩等一起回家”错,小男孩是第二天来看他的。
故选C。
4.下列对《老人与海》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
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B. 《老人与海》中,虽然桑地亚哥最终未能将大鱼完好地带回海边,但他仍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精神上具有非凡的人格力量,他是精神上的强者。
C. 海明威说自己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可以看出在桑地亚哥与曼诺林的身上,作者都同样寄寓了追寻理想信念的精神。
D. 《老人与海》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以狮子反衬老人屡遭厄运、孤独贫困的处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心酸。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名著原文对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做全面把握,注意细节。
B项,“虽然桑地亚哥最终未能将大鱼完好地带回海边,但他仍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表述错误,“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前后语意应该相反,“最终未能将大鱼完好地带回海边”这句话介绍桑地亚哥在物质领域的失败,下文的转折应该强调他的“成功”,这种“成功”即为“精神上的成功”,所以,“但是”所在分句中的“失败的”使用错误。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共24分)课内部分:(每小题2分,共10分)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请以战喻.:比喻王无罪.岁:犯罪B.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假.舟楫者:借助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收天下之兵.:军队D. 士大夫之族.:家族君子不齿.:并列、排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D项,“士大夫之族”中“族:家族” 解释错误,根据课文意思,这隔断与的解释是“士大夫这些人”;这里的“族”表示复数概念,应该解释为“类、辈”。
故选D。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斧斤以.时入山林君臣固守以.窥周室B. 寡人之于.国也师不必贤于.弟子C. 青,取之.于蓝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D. 顺风而.呼则群聚而.笑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以”,第一个是介词,按照;第二个是目的连词,来。
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对于;第二个是介词,比。
C项,“之”,第一个是代词,它,指靛青这种颜色;第二个是代词,这,这些。
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翻译。
故选D。
7.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上.食埃土B. 外连横而斗.诸侯C. 席.卷天下D. 赢粮而景.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
A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B项,斗,使动用法,使……互相争斗;C项,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D项,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故选B。
8.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本题例句是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A项状语后置,“于”字作标志;B项,没有特殊句式;C项,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D项,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
故选D。
9.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理解: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理解: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理解:承继先前的基业,由于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理解: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C项,“因”应该解释为“沿袭”。
整个句子翻译是: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
故选C。
课外部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观鸭说[明]吴廷翰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十。
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
”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
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
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
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
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
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1】,容与【2】如也。
既晡【3】,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
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
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4】之于蹄涔【5】,各遂其性而已。
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
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
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
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取材于《吴廷翰集》,有删改)注释:【1】消摇:“逍遥”,安闲自得。
相羊:徜徉,漫游之意。
【2】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
【3】晡:傍晚。
【4】蠛蠓(mèi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
【5】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让.僮不善畜也让:责备B. 僮趋.而去趋:快步C. 僮将筐.而归筐:箩筐D. 囿.之以淳朴囿:约束11.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凭栏而.语曰行安而.俗美B. 其声呴呴然.然.则兹观也C. 曷不以.畜鸭雏?造化不能以.育物D. 竿之.,则遂群奔水中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12.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 是非不善畜也,(乃)畜不以水也。
B. 稍出之水涯,(僮)惶惶然惊愕不已C. (鸭)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D. 及其久也,(则)教成而化行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鸭叫声稚嫩,羽毛洁净油亮,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这些小鸭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