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治中的权威主义摘要新任总统和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想方设法对前任总统实施腐败调查或对其进行各种其他形式的打击。
在这种权力交接的“零和博弈”的游戏中,卢武铉自杀事件成了揭示权威主义的总统制和司法体系管控失衡的一个契机。
而韩国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关键字权威主义韩国政治政党体系2009年5月23日上午9点半,身陷亲人贪腐丑闻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与一名秘书在其住宅后山上散步时,趁身边的守卫人员不备,跳崖自杀。
这件事令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任韩国总统无法善终的结局:1960年韩国学生举行“四.一九”民主大示威时伤亡甚众,群众忍无可忍,纷纷要求李承晚下野,李承晚遂于同年四月发表下野声明,从而流亡美国,结束自己十二年的独裁统治;朴正熙之妻和他本人最后分别于1971和1979年遭到暗杀;至于全斗焕,甚至一度被汉城地方法院以主动参与军事叛乱和内乱罪、谋杀上司未遂罪及受贿罪,判处死刑;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皆因为自身或家人的贪腐行径遭到审讯或监禁。
像韩国这样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历史中几乎每一任总统都受到指控或死于非命,分析个中原因实在不能单单只去指摘这些政治家的个人操守。
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韩国政治的“清算”传统:新任总统和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想方设法对前任总统实施腐败调查或对其进行各种其他形式的打击。
在这种权力交接的“零和博弈”的游戏中,卢武铉自杀事件成了揭示权威主义的总统制和司法体系管控失衡的一个契机。
而韩国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一、权威主义价值的形成与存在(一)儒家文化传统。
韩国政治源于一个悠久的直接的政治传统,类似于“威权主义”。
历史上的朝鲜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具有极其悠久的专制传统。
李朝时代的政治秩序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1.官本位的主要价值倾向助长了“官尊民卑”的思想;2.儒家把封建的主从关系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与美德,阻碍了国民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萌发.3.儒教的家族本位思想使得家长式权威主义政治秩序制度化,阻碍了自由平等意识的萌发。
4.儒教的人格主义阻碍了团体组织活动意识。
1而韩国是在经历600多年李氏王朝封建统治以及40多年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后突然转向民主主义的。
我个人并不赞成“文化决定论”,但也不能就此否认文化对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
2韩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输入儒家文化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今天的中国更加遵从儒家文化。
下至最为基本的家庭生活,上至国家的政府体制与经营管理模式,无不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层浸染。
在韩国,马克斯·韦伯的“家产制政体”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而韩国政坛无处不在的庇护关系实际上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忠”的思想的体现。
二战后由于美国的扶持,韩国的政治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折,几乎就是以美国为摹本进行了政治复制。
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曾被美国证明是较为高级的政治制度,但是经历二战的韩国,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起点都非常低,它虽然有美国这个现成的目标和参照体系,甚至可以获得这个“老师”很大程度的支持,但是却难以摆脱自身长期以来的权威主义传统。
(二)由于二战时期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战后接踵而至的“冷战”两极格局使得“本是同根生”的朝鲜人民陷入内战。
由于国家的分裂以及政治理念政治体制乃至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南北双方的军事力量在短期内急剧膨胀。
三年内战使得韩国国民受到军事文化的强烈熏陶,从而令儒家权威主义价值同军事文化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结合并强化,极大地加剧了整个韩国社会的权威主义化。
4二、权威主义的利弊权威主义与自由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为韩国政治的发展埋下了深远的隐患:(一)正常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1948年大韩民国建国至今,短短几十年,宪法遭到九次大的修改。
各届政府为了个人或一小部分团体势力的私利,视修改宪法如儿戏,使得宪法作为国家1朴文玉《韩国政府论》,博英社,1963年版,第33页。
2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3赵虎吉《政治发展模式探因----韩国政治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载《当代亚太》,2005年第10期。
4布鲁斯《从拉美经验看韩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载《新左派评论》,1989年第173期。
根本大法的尊严荡然无存,完全沦为政客及利益集团攫取私利的工具。
1948至1960年李承晚执政期间,为了当选或长期执掌权柄曾经两度修改宪法。
后起的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朴正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69修宪使得自己能够在任满两届后继续担任总统。
1971年4月韩国的第七届总统选举使得朴正熙意识到了金大中的威胁,觉得选民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对自己不利,遂于十月以国家安全面临“来自北方的南侵威胁”为借口解散国会,实行全国戒严,进入所谓的“维新”时期。
(二)军人干政屡屡发生当年李承晚的独裁触怒韩国人民,而直接发动政变把李承晚赶下台的则是朴正熙。
朴正熙的权威统治时期曾经遭遇社会反对运动的激烈对抗,朴政府一直依靠军队和安全部门来维持自身的统治。
这一行径极大地助长了军人干政的势头。
1979年朴正熙本人遇刺身亡,接替他的崔圭夏执掌权柄不到一年便被陆军保安总司令全斗焕发动政变推翻,军人统治一再延长,直到1992年卢泰愚下台,军人政府统治韩国长达31年。
(三)政党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并陷入异化的混乱二战后,韩国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各大政党频繁地成立,分裂,解散,重组,绝大多数政党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短。
西方政党是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韩国政党却是移植西方政党体制的结果。
韩国的政党在李承晚及其之后几十年的权威政府统治之下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状态中,是1987年韩国进行大规模政治改革后,政党才走入韩国的政治舞台中心。
但是在韩国,政党政治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并不是政见相同者集结成党围绕固定的纲领宗旨活动,而是以人为中心来成立政党;其次,政党的地域分割十分明显。
其组织原则既不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系,也不是马克思的阶级,而是在国会议员,政党地区机构主席和野心家们之间形成的庇护人与被庇护人之间的组织关系。
5而且韩国的朝野之争历史是由来已久,向总统挑战似乎一直是在野党的“天职”,也成为了在野党打击执政党,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
如今许多学者认为韩国尚处于“半政党”阶段。
1997年卢武铉上台以后,曾经希望打破韩国政党内部的这种区域化及个人核心的特点。
他大刀阔斧,推行革新,甚至他本人也退出新千年民主党,调和地域与5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派系的互斥矛盾。
但是这一方式没有能获得预期的效果,随着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他不但失去了本家新千年民主党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对手大国家党的谅解。
所以,卢武铉作为一介平民出身的总统,虽然其个人有相当的政治抱负,但他却在改革的路上举步维艰。
最后甚至身陷四面楚歌之境地,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遭遇弹劾的总统。
2004年,大国家党和新千年民主党竟然以总统未在国会议员选举中保持中立为由发起对卢武铉的弹劾。
虽然最后由于人民意志的原因卢武铉反败为胜,重新执掌权柄,但这一事件却充分揭示了以大国家党为首的在野党在国会中大发之前在总统选举中意外落败的怨气的恶劣行径。
韩国政党之不顾全大局及不成熟性,由此略见一斑。
(四)韩国政治的地域分裂韩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金”金泳三,金大中,金钟泌曾经频繁地组建和解散政党:1987年以后三人分别创建过3个以上政党,而且分别依托其故乡岭南圈,湖南圈,忠清圈等几大区域选民的支持,而这些政治家就像封建地主一样运营政党。
6与此同时,韩国人民的“地域情结”在各种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中也经常影响人们的判断,当年金大中入主青瓦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家乡全罗南道的鼎力支持。
而地域分裂情况的恶化,也越来越成为韩国民主宪政道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
虽然韩国根深蒂固的权威主义具有极大的遗毒,不过权威主义在韩国历史尤其是经济史上却也并不是乏善可陈,而在这一点上,朴正熙时期韩国的经济腾飞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朴正熙近乎独裁的统治之下,把“祖国现代化”确定为超越一切的目标,强制性地把国民整合在“经济发展第一”的大旗之下,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在此基础上,朴正熙利用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以及经济援助,其“双线型工业化政策”和“新村运动”的开展使得韩国用短短七年时间将十亿美元的出口额增加到一百亿美元,韩国国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10倍左右,贫困线以下的人口降到百分之十以下。
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政府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政府部门的高效运作。
在这样一个充满风险的政治经济旅途中,韩国人民应该庆幸,这个掌权的舵手不是庸庸碌碌欺世盗名之辈,而是才能卓著的朴正熙。
6郝宏贵《朴正熙集权统治与韩国的政治现代化》,载《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2期。
三、促使权威主义的自然式微韩国的政治发展,并不是制度创新,而是实际操作过程与现有制度规定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
即便权威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它的积极影响的呈现也是深受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挟持,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潮流的历史背景之下,韩国要想持久地飞速发展,其国家的政治精英及韩国人民势必要设法促进韩国传统权威主义的自然式微。
早在卢泰愚时期,特别是金泳三上台后,韩国就应经在尝试着清算权威主义,巩固民主政治。
这个任务对于韩国历届领导人,显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韩国的国歌唱道:直到东海水枯,白头山石烂,上天永保我疆土,愿我大韩民国万万年。
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誓死卫国,愿韩国屹立万代。
7其中深情,令人心折。
与中国同为自十九世纪中叶起便饱受列强欺凌的弱势国家,经过救亡图存与重建国祚,经历了许多坎坷。
但无论怎样艰难,这个国家都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何况他们取得的成绩其实并不俗。
作为威权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韩国的改变世人共见,韩国的未来,就取决于后来者的智慧了。
7任晓《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之韩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1】朴正熙《我们国家的道路》,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任晓《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之韩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尹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5】王钰欣《卢泰愚总统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7】朴文玉《韩国政府论》,博英社,1963年版。
【8】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