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模式评价及成效调研

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模式评价及成效调研

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模式评价及成效调研
1.项目实施情况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

借全国扶贫攻坚战的契机,本次调研地四川省遂宁市桂花镇按照市区相关要求,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精准扶贫,为产业发展增添后劲。

桂花镇在2016年与2017年桂花镇曾有的五个贫困村中的金井村、瓦窑村与响堂村陆续退出贫困村序列。

其中2018年计划燕窝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为深入了解桂花镇的扶贫模式,学习当地优秀的扶贫经验,本团队通过访问桂花政府及问卷走访贫困村及贫困户的方式,获取详细信息及数据,分析产生调研结论及相关建议,借以希望为当地产业扶贫助力。

此外,活动过程中,团队积极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2.调研结果
2.1扶贫成果
(1)拥有一套完善的帮扶体系
桂花镇贫困村实行“五个一帮扶”,即每个贫困村要求有一个联系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第一书记、一个驻村工作组、一个驻村农技员。

政策方面包括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基金用于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信用社小额贷款以及产业扶贫。

通过这些扶贫政策和资金扶持,桂花镇努力使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户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桂花镇坚持以精准扶贫为手段,多措并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各贫困村已修建或正在修建文化室和卫生室,村内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各村均新建村道路、产业道路,并新建整治渠道及堰塘,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和用电。

(3)特色产业带动,促进村经济发展
通过走访以及村干部介绍,我们了解到桂花镇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还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首先,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产业发展规模化田藕种植、花椒种植,获得村集体收入。

其次,桂花镇还与可士可公司建立合作,开展可士可四季橘香有机农业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项目,促进当地增收。

另外,通过当地爱
心企业家的扶持和帮助,发展畜牧业,发展产业,促进增收。

目前通过脱贫攻坚,大多数贫困户家庭依靠产业发展的方式,拔除了穷根,达到了脱贫的条件。

(4)进行根本性扶贫,做到扶贫先扶“志”和“智”
在与村书记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扶贫工作开展到目前阶段,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成了巨大的阻碍,思想扶贫势在必行。

因此,桂花镇采取了各项精神扶贫措施,着力感恩教育,通过开展成功人士座谈会、交流恳谈会、村民积分考核制度等措施,引导贫困户端正思想,建设乡风文明。

通过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授人以渔,以达到从根本上脱贫的目的。

2.2存在问题
(1)扶贫范围广,资金有限,难以扩大规模实现长久脱贫
政府虽提供较多财政补助,但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生活的补助补贴,而基础设施却较为薄弱。

2020年力争建成全面小康,时间紧,任务重,扶贫人数多、范围广,在扶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为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扩大规模提供条件,甚至出现已脱贫村返贫的不利情况,难以实现长久脱贫。

(2)留守老人问题严重,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扶持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现在桂花镇的贫困村大多剩下老人,家庭劳动力减少。

调研结果显示这些老龄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很难理解扶贫优惠政策,对新兴产业扶助存在一定接受困难,对于实施产业扶贫战略也有一定阻碍作用。

即使仍存在少数具有劳动力的村民,也因为缺少技术扶持而难以融入现代产业的发展。

(3)贫困人口思想急需转变,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亟待提高
一些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政府资助过度依赖,不愿意脱贫,对帮扶干部提出了很多无理诉求。

而另一部分贫困户对其他贫困户能享受优惠政策,自己享受不了对政府产生质疑。

此外,还有一部分贫困户对政府的扶贫政策毫无所知,很少主动了解相关优惠政策。

2.3政策建议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在产业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模式。

如在调查点中,桂花镇发展田藕、花椒、葡萄、橙子已成气候,与四川可士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
合作关系等方式,因此该镇能在近年来达到高脱贫率。

对于仍未脱贫的村庄,应该在调查清楚该村地理条件适合发展的产业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合作,发展成规模经济与专门化经济,引导其因地制宜开展蔬菜种植和养殖产业,使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规划布局更趋于合理,优势更加突出,推动该镇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完成任务。

(2)寻求主动沟通有效渠道的建立
基层干部要真正走到群众中去,了解村民的思想动态,帮助村民在思想上脱贫。

与村干部的交谈中团队了解到,部分村民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因此,基层干部要积极行动,扎实开展走基层活动。

这一举措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村民与村委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村干部要加大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力度,耐心地和村民交流,多与困难群众沟通交流,宣传自力更生脱贫的思想,立足于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劳动技能,推进落实农户集中连片种植和养殖产业,让广大村民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3)建立健全扶贫体系,兼顾农民生活全方面
扩大扶贫基金规模,使其覆盖到每一个扶贫体系,覆盖到每一个村民人头上。

由于当地村民老年人占大多数,基金来源受政府财政拨款制约较大,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更为迫切,以支持基金发展。

首先,建立教育扶贫体系,要改善区域性办学条件,推动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向贫困乡镇倾斜。

其次,要注重易地搬迁的多方面平衡。

一是村民搬迁意愿与搬迁成本的平衡,二是贫困户与普通户搬迁机会的平衡。

最后,要建立健康扶贫体系,充分利用医疗救助基金,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将健康信息传递给村民,不断促进村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幸福生活指数。

(4)培养支持农民转型,统筹引导人才返乡
桂花镇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年人或身患疾病的年轻人,在劳动力上无法适应农业发展,在农业技术上也相对缺乏,但团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或上大学。

因此,上级政府应协调发力,统筹布局,着力培养具有丰富农业知识以及农产品营销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转型。

同时,强化大学生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推动农业技术发展,鼓励高校人才服务基层并为其提供产业扶持基金与信用社小额贷款,支持其创新创业。

3.实践成效及社会价值
3.1对政府
本次调研深入桂花镇内部,从政府到居民安置点,通过实地考察掌握了目前桂花镇的脱贫现状。

其中,队伍不仅了解了目前脱贫成效,研究了产业化、土地流转的成效,更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了村民层面对政府、政策所接收的情况。

实践队走访过程中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桂花镇已脱贫村与未脱贫村的共同发展。

3.2对社会
传播媒介在呼吁人们关注脱贫、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团队通过投稿中青网、制作关于精准扶贫情况的推送等,能够从西财出发,提高社会大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共同助力脱贫发展。

3.3对贫困户
本次调研能够从村民生活条件、生活水平出发,探索可能的优化点,转换先有的劳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努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为脱贫后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此外,团队成员也通过此次活动积极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及理念,鼓励村民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4对团队成员
此次活动使得团队成员零距离接触农村与扶贫,掌握第一手经验材料,使得队员对国家大政方针下的基层实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此外,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模型和数据结合,提高了队员的分析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更甚,队员能以实际行动展现西财青年品格,以实际行动践行“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