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理解
• 就可得到答案: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 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 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 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 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2)词性语法作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 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在结构性 质上一致。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
词语含义理解歌诀: 字面含义加内容,词性语法作分析 瞻前顾后找信息,借助主旨作推测 具体明白释抽象,舍貌取神作概括 比喻关键找本体,指代代入是法则 (1)字面含义加内容 词语的隐含义与字面义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个词 的本身含义,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隐含 义。
• 2005年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 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 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 词的含义? 做这道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似乎”的 字面义——“看起来好像是,其实并非如 此”,然后在文中找到“他们好像离开人 群”和“其实并没有离开人群”的相关信 息(或者说是表现),
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一)
理解词语的含义。所谓“词语的含义”
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 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在一定的上下文 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 的、不同于词典义而又与词典义有着内在 联系的新含义。 这个词语既有它固有的本来的字面义,又有 它引申的比喻的深层的语境义,所谓“意 思”兼这两层,所谓“含义”指语境义。
(7)比喻关键找体
很多要求理解的词语使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时就需在文中找 到相关信息确定本体,并结合文意指出比 喻的作用或表达的情感
20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18题:结 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作答时就要在 文中找到“童话”的本体句:它们曾经无 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 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 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 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 失。 由此可得答案: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 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 成荒原的忧虑。
• 特别要注意那些临时活用的词语,要通过 结构分析判定其词性。另外,当尝试字面 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对这个句子作结构分 析,以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含义。如2006 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14题:在“细心 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 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做这道题,我们就应对句子作结构分析, “声音”应该用“听”,这里为什么不用 “听”?因为“植物生长的声音”听不见, 所以用“想”;用“想”,体现了一种主 动性,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品味。 由此可得答案:(1)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 听不到的,所以用“想”比用“听”更合 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 更富有表现力。
(5)具体明白释抽象 有些要求解释的词语 比较抽象,解释时就要用文中具体的信息 作答,使之明白具体。 如2004年北京卷20题:第一段末有两 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 义。 (1)生命气息的载体 (2)心灵欲望的载体
• 相关语句: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 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 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 衣、怀表和水杯摆放在一起。它们被当作 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 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 立的身份与价值。“生命气息的载体”和 “心灵欲望的载体”都属于抽象的词语, 解释时要在文中找到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 容
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词语的理解,又需要我们由个 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 也就是舍貌取神 。再如上文说到“生命气息的载 体”,我们不能回答成“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 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 等”,而应作概括,舍去具体的形体,提取它们 的共性——“日常生活用品”。
• 从文意上看,“生命气息的载体”是指 “它们”,而“它们”又是指“这些画” 和“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 表和水杯”,然后再整合概括,可得答案: “生命气息的载体”指的就是能反映作家 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用品。“心灵欲望 的载体”指的是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 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6)舍貌取神作概括
(8)指代代入是法则 代词(包括概括性的 词语和运用了修辞的词语)的出现, • 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 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 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 我们解题时,一般要从上文中找,而且由 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找出 所指内容后,要用“代入法”检验,即把 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 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 答案的正确性,这是防止失分的好办法, 应把它作为一个法则来应用。
• 例如上文提到的《秋光里的黄金树》18题: 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童话 答案是“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 美丽的森林”,代入原句变为:“后来的 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拥有众多鸟 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呢?”与整篇文章 思路吻合,所以答案正确。
(3)瞻前顾后找信息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必 须树立语境意识,因为“词不离句,句不 离段”。一般来说,一个词语的出现,在 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作具体的阐释, 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就 一篇文章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 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 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 要抓住能表现或暗示作者某种思考或情绪 的字句。对于题干中“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或“为什么用……词语”的词语含义理解 的要求,仅仅回答它“是什么”还不够, 还要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去 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2004年湖 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第19题的第二问: 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这道 题必须结合文章或文段的主旨来考虑,才 能得出答案: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
• 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 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达;如果是 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 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 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 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 阐述。如20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 18题: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 的含义。这就要求答案应该是“怎样的 人”,而不能只解释“匆忙走路”的隐含
例如上文提到的《给匆忙走路的人》18题: 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只要在文中找到“匆忙”的表现,就可得 到答案: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 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 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 的人。
(4)借助主旨作推测有些散文中的词语显
得比较隐晦,但无论怎样隐晦,作者 总会在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关键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