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

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

四.植物病原病毒
病毒是一类无细胞结构的具有侵染性的寄生物。
1.病毒的组成及形态
病毒由核酸(RNA或DNA)和外壳蛋白组成。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态为粒 体,大部分病毒的粒体为球状、杆状和线状等。
2.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核酸的复制 需寄主提供场所(细胞质或细胞核)、原材料和能量。 基因组信息的表达 转录:mRNA 翻译:外壳蛋白、复制酶等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多为系统性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多为局部性 病害。
植物病理学
三.植物病原真菌 一类营养体为丝状物,具有细胞壁,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
子进行繁殖的异养型真核生物。
1.真菌的分类 主要分类单元是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为5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 真菌属于菌物界,它包括真菌门和粘菌门。 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 半知菌亚门。
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也称病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 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 症状的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 发病期。
植物病理学
接触期: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和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 接接触。
染的来源。
植物病理学
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是一类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的具有原核结构的
单细胞生物。主要有细菌、植原体螺原体、放线菌、蓝细菌等。为害植物
的大多是细菌。
1.病原细菌的形态结构 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植物病原菌大多为 杆状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 质
细胞质膜 核区-无固定的细胞核 有细胞
侵入期: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真菌:强寄生直接侵入、自然孔口;弱寄生:伤口、衰亡组织。 细菌:自然孔口、伤口; 菌原体和病毒:伤口。 线虫:直接穿刺或自然孔口。 寄生性种子植物:直接产生吸根侵入。
(2)环境因素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
温度: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湿度:高湿有利病原物的侵入
通过活细胞上的微小伤 口进入寄主;
在寄主体内系统侵染、 增殖;
症状一般出现在幼嫩部 位; 病毒的系统分布通常并 不均匀。
31
植物病理学
3.植物病毒的传播 介体传播:在病毒传递中有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这种有机体
被称为介体 ,包括昆虫、线虫、真菌、菟丝子等。
非介体传播:在病毒传递中没有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染方式,机械传 播、种子、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传播等。 4.代表性植物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TWV):TWV主要靠病汁液接触传播,病害发生与品种 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在干旱少雨、气温偏高时发病严重。 黄瓜花叶病毒(CMV):CMV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介体昆虫(棉蚜和桃蚜),
3.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菟丝子、列当。
植物病理学
菟丝子为一年生草本,全寄生, 以吸盘伸入寄主维管束吸收营养。 种子落入土壤或混在作物的种子中 传播。
一年生草本,全寄生,叶片 退化为短小的鳞片状。寄生于双 子叶植物的根部,以吸根侵入寄 主根内吸收养分。种子落入土壤 或混在作物的种子中传播。
漆祥军
能自养必须从其它植物上获得营养而营寄生生活的种子植物。
1.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状 寄生性:半寄生性和全寄生性; 致病性:营养的掠夺 症状---矮小、黄化,严重时枯死 2.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通过种子繁殖,种子传播有两种方式: 被动传播:依靠风力、鸟类传播,或随种子调运传播
主动传播:种子成熟时,果实吸水膨胀开裂,种子弹射出去。
胞。
病毒:先细胞内,然后进入维管束。 (2)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内的扩展方式
植物病理学
局部侵染:病原物的扩展局限于侵染点附近的细胞和组织。产生的病 害为局部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中大部分属于此类。
系统侵染:病原物可以从侵染点扩展到寄主植物的其他部分或全株。
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性病害。如病原物侵入维管束引起的萎蔫病;大多数 病毒病;黑穗病等。 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害种类和环境条件。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 主后,长期处于潜育阶段,不表现症状。 发病期:寄主植物出现症状而发病的过程。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 大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发病期的特点如下:
质 鞭毛 质粒 革兰氏染色反应:多为阴性
植物病理学
2.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不像有些真菌那样直接穿过角质层或从表皮侵入,而只
能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1)细菌侵染的途径及特点: 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蜜腺。 伤口:自然伤口: 风雨、冰雹、冻害、昆虫 人为伤口: 耕作、施肥、嫁接、收获、运输 决定侵入途径的关键不在于细菌能否侵入,主要看细菌侵入以后能否 建立寄生关系。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其场所:
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病株残体 ,土壤或肥料,昆 虫或其他介体。
植物病理学
(2)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是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
雨水传播: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真菌的分生孢子或土壤中的病原物;
昆虫或其他生物介体传播:病毒、菌原体和部分细菌、真菌、线虫; 人为因素传播:人为调种、农事操作等。 (3)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引起的最初侵染。 再侵染:初侵染植物上的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再次侵染植 物的健康部位或其他健康植物。
变色
甘蓝花叶病
变色
大麦黄化病毒病
坏死
番茄斑枯病
坏死
柑橘溃疡病
腐烂
白菜软腐病
腐烂
番茄脐腐病
腐烂
黄瓜枯萎病
畸形
畸形
番茄蕨叶病
畸形
白菜根肿病
植物病理学
二.植物病原物
植物病原物的种类主要有: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细菌)、病毒、线
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1.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的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致
削弱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如某些叶斑病使木本植物提早落叶,使植
株更易受到冻害和霜害;也影响光合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植物病理学
4.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植物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
外观的生长发育锁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症状又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植物指植物得病后其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如变色、坏死、 畸形、腐烂和枯萎等。 病症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如霉状物、粉状物、 小黑点、菌核、菌脓等。植物发生病害迟早都表现有病状,但不一定表现 病症。
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传染性,所以称传染性病害。
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 (2)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不能相互传染。 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栽培条件等。 (3)侵染性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非侵染性病害降低植物的抗病性,利于病原侵入和发病;侵染性病害
光照:影响气孔的开闭
植物病理学
潜育期: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症状前的一段时期。是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获得营养和水分,建立寄生关系,并不断扩展;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决定能否建立寄生关系; (1)不同病原物的扩展方式也有所不同 病原真菌:以菌丝在细胞间或直接穿过细胞扩展;以吸器伸入细胞吸 收养分;死体营养真菌先杀死寄主组织再扩展;有的以菌丝在植物木质部 导管扩展。 细菌:先在寄主薄壁组织细胞间繁殖、扩展,细胞壁破坏以后进入细
3.病害三角
人类
寄主植物 病原 环境 病害三角
病原物 环境
病害四面体
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 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 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 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Fra bibliotek病害三角
寄主
病害四面体
4
植物病理学
3.植物病害的类型 (1)侵染性病害:
植物病理学
2.植物病害的原因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出病变的因素。 如: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不良的物理化学条件
由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其中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简称病原菌。它
们都是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叫寄主。也可惯称为寄主植物。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漆祥军
植物病理学
一.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 了能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 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1)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与积累; (2)水分的输导; (3)光合作用; (4)养分的转移与运输; (5)生长与发育速度; (6)营养产物的积累与贮存; (7)营养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
很难防治,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寄主范围广;另一方面是由于它的传播介体
种类多,数量大,病毒效率高等。
植物病理学
五.植物病原线虫
1.植物线虫
线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一般为两端尖细的线形,长0.3~12mm,
宽0.01~0.05mm 2.植物病原线虫的习性及传播
植物寄生线虫保持水生习性;
土壤是线虫最重要的生态环境; 多通过种苗调运、灌溉水及耕作农具的携带等传播,也有生物媒介传 播; 可以休眠状态(卵)在植物体外长期存活; 植物的根部分泌物对线虫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刺激卵的孵化。
2.真菌的一般性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