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十一章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建立资源 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统筹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的传
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途 径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英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大约用了100年(18001900),美国是80年(18901970),日本是40年(19351975),韩国是30年(19601990)。
大城市的作用日益显著 随着各国经济体系的日益开放,城市
和城市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更多地 表现为城市和城市区域之间的竞争。 大都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主导地位 越来越突显,成为所在国家参与全球 竞争的前沿阵地。
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 200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9.2%。
其中,发达国家为74.9%,欠发达国家 为45.8%,最不发达国家为27.7%。
城市化进程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 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
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 的剩余劳动力都很有限,城市化 发展缓慢。
传统农业
VS
现代农业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动态性 差异性 整体性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 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方 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 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传统农民
VS
现代农民
农民企业家宁波雅戈尔集团公司 董事长 李如成
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 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
中国城镇化发展曲线(1949~2004年)
城市化率 (%)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 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 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 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 于人。
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主 要应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 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谁发展” 和“靠谁发展”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 展”。
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消耗向主要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一、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
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尤其是工
业结构逐渐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 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 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存在的问题
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发展滞 后。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忽视质量。
单纯的土地城市化 大城市扩张:摊大饼 建国际大都市,要建CBD
空间结构 不合理
空间结构的“四多四少”
从生产与生态看: 生产占用空间偏多 留给生态的空间偏少
从生产与生活看: 生产占用空间偏多 用于生活的空间偏少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观及其演进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 金德尔博格:包含更广的涵义,
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 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 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吉利斯:一是人均GNP水平提高; 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这个国 家的人民必须自己动手加入这个经 济发展过程。
城镇化水平(%)
100
80 60
40 初期阶段
20 0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时间
城市化进程还显示出后发加速特征
后发国家能够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 在更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而且对于 城市化规律的不断认识也对工业化的 加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由此导致城 市化的后发加速现象。后发工业化国 家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短。
托达罗:增加能够得到的基本生活必 需品的数量,并扩大对生活必需品的 分配;提高生活水平,除了获得更高 的收入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工作、 更好的教育,并对文化和人道主义给 予更大的重视;通过把人们从奴役和 依附中解放出来,来扩大个人和国家 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选择的范围。
一个社会或地区经济的整体演进和 改善。
从城市与农村看: 农村居住空间偏多 城市居住空间偏少
从城市内部看: 工业空间偏多 居住空间偏少
大都市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荷兰Ranstad:多中心城市网络
阿姆斯特丹 (空港、金融中心)
海牙 (行政中心) 乌特勒茨 (运输物流中心)
鹿特丹 (海港、工业基地)
许多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不足。
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 厚,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 工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大批农业剩 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后期阶段:农业人口比重已经不 大,农业生产必须维持社会所需规 模,城市化进程又趋于平缓;经济 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工业经济向服 务经济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主要 特征是提升品质而不是追求速度。
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 给和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的过程。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 营制;
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科学
化;
中国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科技 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仍 然突出。
发展道路 坚持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大、
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道路;
坚持走科学的城镇化道路,进一 步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与改造传统农 业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 段。
具体涵义 经济总量增长 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质量的提高
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 质前提,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 和基础,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 的目的和结果。
区别: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内涵 较窄,且偏重于数量方面;而经济 发展的内涵较宽,既注重数量更注 重质量,不仅包括增长的内容还包 括社会甚至政治方面的某些进展。
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
二、世界城市化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 年代的英国产业革命。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 要标志
具体来说
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社会公 平。
和谐社会是与不同生产力水 平相适应的一种动态的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和谐,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 基础上的和谐。
保证和谐社会构建的制度体 系建设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资源利用制度;
加大投入力度,为城乡居民 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 现教育公平;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医疗保 障体系。
第二节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一、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工业化道路是指一国推进本 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 称。
工业化一般规律 价值观念 社会生产方式 工业经济发展过程 面临的约束
过度城市化(Hyper Urbanization, 或 Over—Urbanization)
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 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 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 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性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农村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 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 地区的城市化。
1949~1957年:
1958~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
城镇化步增长
14
45
12
40
35 10
30
8
25
6
20
15 4
10
2
5
0
0
1949 1954 1959 1964 1969 1974 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总人口
市镇总人口
城镇化水平
美国:以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西雅图、休斯顿
和迈阿密等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已经拥 有54%的全国人口。
欧盟:以伦敦、巴黎、米兰、慕尼黑和汉堡为核 心的“五角形”区域(20-40-50区域)是最具全球影 响力的大都市区域,其土地、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分 别占欧盟的20%、40%和50%。
日本: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8.1%; 韩国:首都圈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0%。
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实际 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79%。
近年来,各国在试图控制大都市过度集聚发展的 同时,也都强调提升大都市的全球竞争力。
美国的四大城市密集区域
欧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 五角形”区域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
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 基本历程
人口(亿) 城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