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福利和动物保健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动物福利和动物保健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动物福利和动物保健与生产性能的关系摘要:近些年,部分畜禽养殖业以牺牲动物福利和动物保健换来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但是福利恶化对生产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关注。

研究发现改善动物福利对降低应激水平,提高动物保健来增强动物机体免疫机能,满足动物行为需求,提高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及提高动物产品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动物福利与生产力之间、动物保健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 动物福利动物健康生产力1.动物保健的科学内涵动物保健指的是保护动物的健康,指人类为了确保动物健康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机构设施、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以及与动物保健有关的日常事务。

首先,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只有处于健康状态的动物才能正常发挥各种生理行为,才能正常地生长和繁衍后代。

其次是动物精神愉快,冰女正常地玩耍和嬉戏等。

2.动物福利的科学内涵动物福利定义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一些科学家认为动物福利能够客观的评价,不需要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反面观点认为,动物福利应该同时考虑科学和伦理价值。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动物福定义为动物的一种生存状态,良好的动物福利状态包括健康、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充足的营养,免受疼痛、恐惧和压力,表达动物的天性,良好兽医诊治,疾病预防和人道的屠宰方法。

世界保护动物协会强调动物是有感知的,动物福利就是反对虐待动物。

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强调拯救动物,防止残酷虐待动物的行为。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3R”原则为科研中动物的使用提供有用的指导,分别是减少实验动物数、改进动物实验方法、替代实验动物。

英国政府在 1965 年成立了Brambell委员会,提出动物福利“五项自由基本原则”,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动物福利评价准则,分别为:提供新鲜饮水和日粮,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活力,使它们免受饥渴;提供适当的环境,包括庇护处和和安逸的栖息场所,使动物免受不适;做好疾病预防,并及时诊治患病动物,使它们免受疼痛、伤害和病痛;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和同种伙伴,使动物自由地表达正常行为;确保提供的条件和处置方式能避免动物的精神痛苦,使其免受恐惧和苦难。

迄今为止各国的学者或组织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保障动物健康、反对虐待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动物福利应是个综合的概念,即包括伦理道德上的主观价值,又包括科学评价上的客观价值,要科学的评价和定义动物福利,需要根据试验获得各种必要的参数来推测动物的主观体验,并使这个过程程序化,从而形成动物福利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这一定义应同时涉及道德价值和科学价值,需要自然科学和伦理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努力。

就我国而言,动物福利应与人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笔者认为,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应是提高动物福利的首要原则,动物福利是指动物的一种良好生存状态,包括充足的食物、舒适的饲养环境、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和适当的行为表达。

3 动物福利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3.1 降低应激水平,提高免疫力随着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动物最基本的营养需求已越来越清楚的被饲养者所把握,但随着对动物产品总量的片面追求,人工饲养环境与动物天性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加剧扩大的差异所产生的应激直接反映了动物福利的不断恶化。

伴随动物生产体系的巨大变化所出现的畜禽瘁死症、流行病爆发及环境疾病等“人造病”都是动物福利恶化的最直接表达。

“人造病”的产生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人类不仅改变了动物的食物和生存环境,而且改变了动物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动物天性与养殖环境的差异对动物而言就是应激源。

环境对动物的应激通过两种途径间接作用于动物的免疫系统,当应激达到一定阀值的时候,将对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破坏作用。

直接有害于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应激性状况如包括地面不良、圈栏设计不合理、卫生状况恶劣、缺乏特定的养分(如缺乏食盐)、过分拥挤、不良的管理等。

此外,饲养管理人员对动物而言也是一个应激源,其对动物的态度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决定这种人为应激的强弱。

应激往往是由环境中多种不良因子综合作用而引起。

3.2 满足动物行为需求动物福利可简单的划分为生理福利和精神福利两大类,生理福利包括营养和疾病防治,精神福利主要体现为心理需求在行为上的满足程度。

动物营养和疾病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毋庸质疑,动物心理需求在行为上的满足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也逐渐得到研究者关注。

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能在某种程度反映动物的生理福利的优劣,而动物的行为反应则是鉴别动物精神福利好坏的重要途径。

成年动物的行为是个体与其有机、无机环境维持动态平衡的手段,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复合起来的,一个特定物种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其在长期的生存进化过程中发展形成的。

它同器官的形成一样,是由系统发育的惰性与环境压力相互作用决定的。

动物适应环境主要有三条途径:遗传变异、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

其中,行为反应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多而且是最快速的初始应变办法。

生产中出现的异常行为、陈规行为、自残、相残都是动物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行为反应。

集约化生产方式把动物限制起来可以有效地控制它们的繁殖和营养,从而提高了生产力。

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集约化生产方式下的限制饲养会给动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家畜异常行为和陈规行为的出现与动物行为需求得不到满足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异常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动物的福利状况恶化。

考虑到在散养的条件下极少出现行为异常的问题,因此异常行为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由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压抑了动物正常的行为需求所致。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动物行为需求和环境之间矛盾的认识。

3.3 提高畜禽产品质量目前消费者对动物性产品质量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药物残留问题和产品品质上。

国内在药物残留问题已经加大了控制和管理力度。

在过去生产实践中,习惯于单纯追求动物最大的生产力,而忽视了畜产品的质量和动物的福利,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及高铜高锌制剂,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而且牺牲了动物的福利。

如猪在长期口服“瘦肉精”后,心跳加速,四肢颤抖,站立不稳,骨质变脆,是对猪的一种残忍迫害。

随着市场压力和行政压力的加大,此类添加剂的使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收敛,但最终解决此类问题仍有待于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添加剂或饲养方式的出现。

产品品质问题包括瘦肉率、肉质和风味,且后两者是今后研究关注的重点。

改善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动物的福利状况,如适当降低饲养规模、改变饲养方式、改善饲养环境等,可一方面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动物产品品质和价格。

屠宰前不当的应激直接影响畜产品的质量,采用能减少应激的设备以及技术熟练的员工可提高其福利状况,改善畜产品质量和风味。

长时间运输、打斗、极端恶劣环境条件及各种长期应激的综合影响会引起肌糖元和肝糖元储备的完全消耗,以及热和乳酸的积累,导致肌肉组织部分变性、发白、柔软和有渗出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PSE肉。

屠宰前如使用棍棒、铁器等物殴打不仅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而且将导致屠宰后胴体上出现斑条状伤痕,影响肉品。

麻电时电流、电压的强弱直接影响屠宰的肉品质。

电压高,电流大,会使心脏迅速麻痹,不利于放血,且皮下脂肪有明显充血,如电压低、电流小则达不到致昏的目的,反而使动物受到恐怖刺激,血液集中于肌肉内,屠宰后放血不全,降低肉质。

另外屠宰前一些不良商贩采用注水的方式增加肉重,一方面对动物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产品品质,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4 动物保健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动物与认了休戚相关,人类长期以来食用动物产品,人类饲喂动物作为观赏娱乐;人类利用药用动物的药材治病防病和强身;人类利用动物毛皮作为御寒和保暖;另外动物还为人类提供了香料、蹄角、肠衣等产品。

4.1 人与动物共患病许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为人畜共患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许多地方病也为人畜共患;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可以随食物进入人体,损害人类健康。

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和寄生虫都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共患病;通过吸血昆虫也能传播疾病。

人类食用含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水生植物,也可以导致人与动物共患寄生虫病。

4.2 人与动物共患病的途径第一是由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直接传播),如流行性感冒;第二是由生物媒介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病,该类疾病主要有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虫媒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昆虫体内繁殖并经卵垂直传播,经叮咬传给动物或人。

有些哺乳动物或人被感染后成为终末宿主,另一些则成为疫病传染源。

如:日本乙型脑炎,登革热,莱姆病(主要以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

第三,由中间宿主介导的人与动物共患病。

许多寄生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常需要一至两个中间宿主。

人若吃了不熟的含蚴虫的寄生虫中间宿主,就会导致寄生虫感染。

如:猪囊虫,华支睾吸虫。

4.3 人与动物的地方病。

人与动物可因地理、人文、地质、气候等环境中的有害因子则作用而导致罹患共同的地方性疾病。

环境污染导致化学毒物如砷、镉等中都越来越严重。

对人而言,动物可作为环境因子致病的指示生物,同时,也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氟病。

参考文献[1]Fraser D, Broom D B. Farm Animal Behavior and Welfare[M], Oxon: CAB International.1990: 3-15[2]Brambell F W R .Report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to enquire into the welfare of animals kept under intensive husbandry systems.HMSO,London.1965[3]Wiepkema P E , On the identity and significance of disturbed behavior in vertebrate.In W.Bessei(d.),Disturbed behavior in farm animals.Hohenheimer Arbeiten. Verlag Eugen Ulmer,Stuttgart.1982,121:7-17[4]Lorz A.Tierschutzgesetz.C.H.Beck’ sche Verlagsbuchhandlung.1973[5]Dawkins M. From an animal ’ s point of view:motivation,fitne ss,and animalwelfare[J].Behavioural Brain Science, 1990,13:1-16[6]Broom D.Animal welfare:concepts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91.69,4167-4175[7]Tannenbaum J. Ethics and animal welfare:The inextricable connection[J].JA VMA,1991,V ol.198,No.8,1360-1376[8]包军.应用动物行为学与动物福利[J].家畜生态1997,18(2):38-44.[9]陈顺友等.规模化养猪生产“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1997(4):33-35.[10]包军.动物福利学科发展现状[J].家畜生态,1997,18(1):33-39.[11]汪植三等.论生态环境与畜禽健康——热应激及应激对畜禽健康的影响[J].家畜生态,2001,22(2):1-7.[12]王永康等.未来笼养蛋鸡的发展[J].中国家禽, 2002,24(20):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