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第一章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第一章


第一章 运输和交通运输系统
第一节 运输的性质和作用
一、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输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 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
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有以下影响:
1. 促进生产的地区分工 2. 鼓励生产规模的扩大
3. 开发自然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经济 4. 加速土地开发 5. 促进与交通运输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 6. 平抑物价
港口 分为
内河港 ——主要服务对象为内河船舶 沿海港 ——主要服务对象为海轮
环渤海区域港口群 长三角区域港口群 华南区域港口群
四、航空交通运输系统(自学)
截止2005年,我国民用航空系统共开辟航线 1257条,国内航线1024条,国际航线233条;完 成旅客运输量13827万人次,货邮运输量306.7 万吨。 民航货邮运输量占全社会总货运量的比重极 小,适宜于运送一些时间价值高的货物。 1990-2005年间,旅客运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5.2%,货邮运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1%, 增长速度在五种运输方式中居首位。
将边远地区和中央地区沟通一起
四、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排放大量污染物质、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等等。
第二节 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一、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
交通运输系统的 五个基本部分
载运工具 站场 线路 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 设施管理系统
交通运输 系统的类型
轨道交通运输 道路交通运输 水路交通运输 航空交通运输 管道交通运输
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示意图
我国公路在运输能力、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方面都还不能满 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公路里程偏少、路网密度较低 ② 公路技术状况较差 ③ 汽车保有量尚低、性能较差 ④ 交通事故多
⑤ 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
三、水路交通运输系统
水路交通运输系统分内河、沿海和远洋。 承担长距离的大宗、散装货物和进出口货物的运 输;旅客运输所占的比重很小,且限于短距离。 主要的通航航道为“三江两河”:长江水系、珠江 水系、黑龙江水系、淮河水系、京杭运河 沿海航线分为以上海和大连为中心的北方航线和以 广州为中心的南方航线。
(4)在东西两侧分别有浦东和虹桥两个国际机场; (5)沿江和沿海设有国际航运中心、吴淞客运中心、芦潮 港码头等水路客运码头,在黄浦江下游、长江口(外高桥) 和大洋山、小洋山布设了货运码头; (6)在市区内分别设置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西站和虹 桥站4个铁路客运站,并设置了上海客运总站等25个长途汽 车客运站。
二、市域内交通运输
定义:指城市范围内的交通运输。 特点: (1)交通运输的对象以城市居民为主; (2)出行的距离较短,与城市的规模及形态有关; (3)市内的货物运输主要为城市本身的生产、生活和建设 需要服务; (4)道路网密度远大于公路网或铁路网的密度; (5)各个城市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其交通类型、网络布 局和结构、设施规模等各不相同,受城市影响很大; (6)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土地开发利 用是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的正反馈关系。
海运和内河航运两种。大批量和远距离运输价格便宜,可以运送超大型和超重 物;运输线路主要利用自然的海洋与河流,不受道路的限制,在隔海的区域之间 是替代陆地运输的必要方式。水上航行的速度比较慢,航行周期长,易受天气影 响,建设港湾也要花费高额费用。
主要优点是速度快。因为时间短,货物损坏少,特别适合一些保鲜物品的输送。 随着空运货物的增加,出现更多的专用货机。专用货机采用单元装载,缩短了装 卸时间,保持了“快”的特色。
产力布局的关系。 6. 至2000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复线里程、电气化里程约多少?
7. 我国国道主干线纵横各几条?总长约多少? 8. 说明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现今
存在的问题。 9. 我国主要通航航道“三江二河”是指那些江河?重庆、宜昌、武汉、
南京、上海之间可通航多少吨级的船舶? 10. 我国主要的沿海港口有哪几个?为什么水运的货物周转量在全国货物
我国铁路通道分布示意图
二、公路交通运输系统
我国公路按其重要性及其行政管理等级分为:国 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 公路线路按其技术状况分为:高速、一级、二级、 三级和四级五个等级,有些低于四级标准的公路 称为等外路。 高速和一级公路所占的比例很小,仅为4.11%;四 级和等外公路占了大部分,达65.27%。
周转量中的比重占首位? 11. 列出几条国内航空干线及几个主要机场的名称? 12.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和组成与城市间交通运输系统有何不同?
讨论:什么是交通运输?
“交通”通常被广义地定义为“人、货物、信息 的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运输活动——使用各种载运工具(如火车、汽 车、船舶、飞机和管道等),使运输对象(货 物或旅客)实现地理位置上(空间)的转移。
交通运输工程的任务是讨论如何为交通运输
系统提供和发展各项工程设施,包括系统和项 目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和 维修养护等方面,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 需求。
3. 远洋船队和远洋货运有很大增长; 4. 航空运输的增长速度最快; 5. 管道运输,在20世纪70年代有较大发展,80年代以后,
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第三节 我国各交通运输系统概况
一、铁路交通运输系统
我国铁路分国家铁路、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三种,其 中,国家铁路占绝对主导地位。 铁路交通运输系统承担了我国大部分运输任务。 由于农村民工外出打工、学生暑寒假回家和长假旅 游,铁路的客运高峰主要出现在春节、暑期和长假日 三个时段。 铁路装备水平和客货运输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分别 于97、98、00、01、04、07年实施了6次大规模的提 速,最高速度由120km/h提高到160-200km/h。
特点
陆地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在固定轨道线路上行驶,可以自成系统,不受其他 运输条件的影响;可重载高速运行,运量大,因而使运费和劳务费降低。车站之 间距离比较远,缺乏机动性。
最普及的一种运输方式。空间和时间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性,不受路线和停车站 的约束,可以实行 “门到门”直达输送;减少了转运环节,货物包装可以简化, 因而货物损伤、丢失和误送的可能性很小。运量小,产生不了大批量输送的效 果;单位运输成本高,长距离输送中缺点较为显著;废气、噪声污染。
以上海市对外交通运输系统的布局为例
上海市对 外交通运 输布局示 意图
(1)为了减轻市区的交通压力,在市区外围布设了内环、 中环和外环3条环线,供过境交通行驶,避免过境车辆穿越 市区; (2)上海市比邻江苏和浙江两省,在北、西和南3个方向分 别布设了上海-崇明-启东、沿江、沪-宁、沪-青-平、沪-杭、 莘-奉-金5条高速公路出入境通道; (3)由沪宁和沪杭两条铁路线与京沪线和浙赣线相连,并 计划兴建京沪高速铁路线;
市域内 交通运 输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
1. 快速路 2. 干路 3. 次干路 4. 支路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设施系统
包括交通信号设备、交通标志和标线、交 通隔离设施、公共停车场
公共交通系统
包括由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组成的交通线 路网、公共交通车站、换乘枢纽、站 场设施等。
货运系统
包括货运道路、货运枢纽、货运车辆场 站等。
一、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定义:指本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货物和旅客交通运输。 分为过境(或中转)运输和出入城市运输。
对外交通运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 (1)线路——与其他城市连接的铁路、公路、空路和
水路; • (2)站场——火车站、客运枢纽、货运枢纽、机场和
码头; • (3)与市内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网的衔接。
上海市轨道 交通运营和 规划线路图
复习思考题
1.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 交通运输系统包括哪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按运载工具可分为哪几种方式 ? 3. 列表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性能特点和适用性。 4. 什麽是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5. 我国铁路通道有哪些,总长有多少?说明这些通道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促使
铁路出现
促使
公路的发展
航空的发展 促使
城市沿江边或海岸布设和发展 内陆城市得以发展
城乡物质和文化的差别逐步消失 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交往
交通运输促进了大规模生产和地区专业化 分工,从而导致大城市的出现。而大城市 的生存和运转又密切依赖于交通运输。
三、对政治的影响
主要优点是:可以连续不断地输送大量物资,节省人力,运输成本低,管道铺设 可以不占用土地或占地较少。管道运输的缺点是在输送地点和输送对象方面具有 局限性,一般适用于气体、液体。
四、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1. 铁路运输的比重逐年下降,公路运输的比重逐年上升, 航空旅客运输迅速增长;
2. 铁路运输目前仍占主导地位,是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骨 干;
二、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能
1. 普遍性(ubiquity)或通达性(accessibility) 2. 机动性(mobility) 3. 效率和效益(efficiency) 4. 服务对象和服务水平(serviceability)
三、各类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
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
主讲人:郑璐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课程教材: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姚祖康,顾保男等,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 《交通运输工程学》,沈志云主编,人民交通 出版社 ,2001年 《交通运输概论》,佟立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1年
运输和交通运输系统 载运工具的运行特性 交通流特性 交通运输工程规划 轨道工程 道路工程 港口工程 机场工程 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 交通控制与管理
五、管道运输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