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一乐章
在分析本乐章前,请读者注意,在流行的彼得斯版中,第30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遗漏了两小节和一根小节线,一百零一小节变成了九十八小节,这是错误的。
我们依照布赖特科夫一黑特尔出版的全集本等,认为第一乐章零一小节。
如果读者的版本是错误的,就请补充上两小节,把第43和44小节重复一次,并请把缺少线画在错误版本的第15小节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之后,也就是音阶进行的八个十六分音符(从小字一组的升a到小字二组的升a)是单独的一小节。
呈示部(1—16)。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4+5小节(1—9)。
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属大调的阻碍终止。
注:(一)第9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代替了B大三和弦,它使主要主题进行到阻碍终止,而这个和弦同时也是副主题开始的和弦。
(二)没有连接段落《因为主要主题的后乐句已经转到副主题的调性B大调上。
副主题也是不对称的乐段:3+5小节(9—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
注:(一)副主题的速度和节拍与主要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很有意思(主要主题:Vivace 2/4,副主题:Adagio 3/4)。
(二)前乐句的终止非常隐蔽,半终止在第11小节第五个八分音符上,特别是第六个八分音符上出现的先现和弦,更掩盖了这个半终止,因此几乎感觉不到前后乐句间的句逗。
(三)后乐句与前乐句相比,旋律是如此的音型化,和声又是如此的变化,以致构成乐段的条件几乎已不再存在。
但是,因为前乐句和后乐句用同样的和弦开始(副属和弦,即B大调II级上的减七和弦),所以第14小节与其相呼应的第11小节的共同之处(第14小节是第11小节的音型化)仍可以辨认出来,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
没有结束主题。
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呈示部是很短的(没有连接段落,也没有结束主题,只有相互连接着的主要主题和副主题),曲式压缩了,但它的意境却很深!
展开部(17—49)。
回到活跃的快板和2/4节拍。
只用主要主题发展。
在第3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为十二小节的段落(37—49)。
再现部(50—66)。
从第49小节的后半部用弱起拍开始。
主要主题(50—59)比在呈示部时多了一小节,而后乐句虽然导向主调的完全终止,但还是用了阻碍终止式的进行,与在主调再现的副主题相接。
副主题(59—66)的前乐句,几乎是无变化的再现,但后乐句与其在呈示部时相比,却更加音型化。
后乐句在弱起拍之后,立即转到C大调,并从这里转回E大调(在第63小节的末尾)。
第67小节回到2/4的节拍,并在该小节的后半部回到活跃的快板,尾声用弱起拍从这里开始。
尾声(68—101)。
用订主题的材料发展。
这里出现了若干小节用新材料的、如歌的段落(77—87)。
此后,在主持续音的上方,再一次出现了主要主题的材料。
持续音一直保持到该乐章结束(88—101)。
第二乐章
呈示部(1—75)。
主要主题是无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其第二部分在重复时略有变奏(1—24)。
第一部分是乐段。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
前后乐句的开始是对比的:I→,IV→。
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也是乐段。
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较为完满的完全终止。
连接段落从第25小节开始(25—32),开始用新材料加固主调,之后转到副主题的调性属小调,即b小调。
副主题(33—42)由属和弦开始。
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6小节。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
第一结束主题是个很长的乐句,由重属和弦开始(升c、升e、升g、b、d九和弦,在第43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43—66)。
这个结束主题的
和声结构很有意思:离调所接触到的调性是升f小调,e小调、d小调和C大调。
把C大调的V2和弦(f、g、b、d)和其后的主六和弦(e、g、c)作为增56的转位(g、b、d、升e 的转位是升e、g、b、d)和那波里6和弦,从而转回b小调。
第二结束主题是加固b小调的短乐句,它叠入开始,用完全终止结束(66—70)。
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来自第一主题。
第三结束主题也是叠入开始(70—75),它建筑在持续音上,是个模仿结构的乐句。
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来自主要主题的低音声部。
至此为呈示部,不重复。
呈示部的结尾很难察觉,因为没有呈示部结尾的句逗,更确切的说,句逗被连续不断的持续音和模仿结构完全掩盖掉。
展开部(75—104)。
只用主要主题的低音声部(=第三结束主题)发展。
再现部(105—167)。
不是再现全部主要主题,而只再现二部歌谣曲式的“a”部分(105—112)。
没有出现的“b”部分,由变奏重复的“a”来代替(112—119)。
其变奏是,旋律和低音声部用复对位的方法进行交换。
主要主题和副主题之间的连接段落用复对位的方法进行交换。
主要主题和副主题扩展了两小节(132—143)。
第一结束主题经过适当的移调准确地再现(144—167)。
第二和第三结束主题没有再现。
尾声(168—177)。
很短,用第一结束主题最后的动机发展。
这个动机的开始(168—169)很微弱,重复时,配上和声代替了齐奏。
此后,用这个动机开始的两个音构成模仿结构,开始是一个声部,以后每一小节增加一个声部,与此同进,从弱到强,最后有力地结束了这个乐章(170—177)。
第三乐章
这是贝多芬最天才的变奏作品之一。
听众立刻就会被这个精炼的主题的深沉而富有诗意的曲调、优美的和声、悦耳的钢琴音响所吸引。
主题后面有六个变奏,都是自由变奏。
在这些变奏中,贝多芬没有在曲式上(小节数、各部分的终止,有特性的转到升g小调的转调)而是在旋律上保留得更多。
其中某些变奏的速度和节拍与主题是一致的,而另一些变奏,不论是主题的速度还是主题的节拍基本上都变化了,但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
在这些变奏之后,尾声又回到主题。
尾声的长度,并没有超出再现的主题。
下面是详细的分析:
主题(1—16),无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并有重复。
第一部分是重复乐段。
其终止是:属调的完全终止,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半终止。
乐句的开始是对比的:原位主三和弦由第一转位的主和弦呼应;旋律上的三音由五音呼应。
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也是重复乐段。
其终止是:属调平行小调(升g小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
乐句的开始也是对比的:V→,II→。
第一变奏(17—35)。
是完全自由的,只有曲式(小节数,两个部分结束的终止,第二部分的转向升g小调的转调)与主题的相同,并保留了慢速度和3/4的节拍。
具有抒情的特点。
第二变奏(36—67)。
这个变奏也保留了3/4的节拍,但速度稍快一些。
第一乐段,第一次出现时,变成十六分音符的轻盈活泼的顿音,左右手的节奏相互补充。
第一乐段重复时,贝多芬将其变奏成完全另外的样子,有了抒情的特点,并变成了模仿结构。
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仍用轻盈活泼的顿音,而重复时与第一乐段的重复复相同:抒情的,并也是模仿结构。
第三变奏(68—99)。
活泼的快板、2/4。
两个声部的技术精湛的变奏。
一只手用顿音八分音符勾画出旋律的线条,另一只手用十六分音符与旋律作对位进行,随后用复对位手法交换两手所演奏的材料。
这样的交换,在该变奏中反复多次。
第四变奏(100—119)。
极富于表情的,慢速度的,节拍是9/8。
这里是深沉而多情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复调(多声部的模仿结构)。
第五变奏(120—159)。
它的特点是果断而有力的,2/2的节拍。
这个变奏也是对位式的模仿结构,但它与连音的、富于表情的第四变奏也是是对位式的模仿结构,但它与连音的、富于表情的第四变奏不同,有力的强奏和音阶式的顿音进行是它的特征。
第六变奏(160—194)。
它作为最后一个变奏,将圆满地结束这个经过多次变奏的乐章。
这个变奏又回到原来的速度和节拍(行板、3/4)。
开始是轻轻的、幻想般的,然后逐步变为辉煌、响亮的强奏。
这个逐步加强的力度,同时还得到了变化节奏的配合——由均衡的四分音符开始,随后变为八分音符、八分音符三连音(贝多芬在这里用了9/8的节拍)、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最后又变为颤音。
一个连续不断的(音型化的并在各个不同的音区)持续音将上述那些变化串联起来(开始是属持续音,然后是主持续音,接着又回到属持续音……)。
由于倒影结构(在中音和低音声部)使这个变奏开始的神秘气氛更加浓厚。
在该变奏的末尾,象为尾声作准备,于主持续音上方,力度开始减弱,与此同时,旋律由高音区降至中音区。
尾声(195—210)。
谁也不可能比贝多芬这样更巧妙地结束这个变奏曲——主题无变化的再次出现,它与乐章开始处完全相同,并用三音结束在弱拍上,使整个乐章开放着,这就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奏鸣曲没有完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