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产业的涵义与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黄少安,苏剑,张卫国(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促进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语言产业战略;重视语言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普及;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围绕语言产业的相关统计指标建立数据库。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语言产业;语言产业战略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5-0024-05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自然是语言大国,国内学习和使用汉语、少数民族语言、英语的人数众多,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准备学习和使用汉语。
这其中蕴含巨大商机——需要多少人就业、需要提供多少相关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并形成一条延伸的产业链。
但现阶段我国对语言产业、语言经济、语言人力资本、语言学习的投入产出等方面还重视不够,也没有宏观层面的语言产业战略,语言产业发展落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不高。
本文试图在语言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下,探讨语言产业和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
一、语言和语言产业(一)语言的经济学定义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以下问题:语言如何形成和演变;语言的演变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语言和人们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政策与人力资本、就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相关性;语言产业及其测度。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说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结构主义语言大师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将语言定义为一种符号系统。
虽然这种说法并无异议,但是仅仅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是不够的,它忽视了语言的经济功能以及所具有的产业特征。
语言和经济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说经济理论是人们*收稿日期:2012-02-20作者简介:黄少安(1962-),男,湖南邵阳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兼产权研究所所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农村经济。
对在人类相互作用中的常规性问题进行解释的一种尝试,那么人类相互作用中最基本、非物理性的常规性问题则是自然语言。
既然语言和经济关系密切,那么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诠释语言,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
从经济学的视角诠释语言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
他于1965年在从事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
语言的这种经济特性和产业特征,成为经济学家研究语言的开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随后贝克尔(Gary S.Becker)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一方面催生了教育经济学,另一方面也为语言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土壤。
许多经济学者,如奇斯维克、米勒、达斯曼(Chiswick BR,Miller PW,Dustmann C)分别借助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理论,进一步阐释语言,认为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个人的语言习得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收入水平,掌握土著语言的熟练程度能够影响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1][2]这些理论成果对美国、英国等国制定语言政策提供了参考。
如,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英国雅思(IELTS)等语言考试是留学门槛准入的重要尺度。
20世纪90年代,作为语言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格林(Francois Grin)也诠释了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他指出,同其他技能一样,语言技能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的人力资本,人们花费一定成本投资语言,是为了获得语言收益。
[3]张卫国在归纳了语言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三个命题: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语言是一种元制度。
[4]综上所述,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语言是具有经济价值和产业特征的“稀缺产品”。
占有较多的这种产品可以获取更多的红利,开发更多的这种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和文化收益。
(二)语言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既然语言具有产业特征,那么语言也能形成一种产业。
何谓语言产业?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产业有以下规定:第一,产业是一种经济行为或者经济活动。
第二,产业指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和这种生产劳动在这种领域的延伸。
第三,产业是对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
之前,语言经济学者就有论述,语言具有经济价值和产业特征,目前理论界对语言产业的定义还没有明确,语言产业的研究自然少之又少。
然而,这一问题十分重要,正如李宇明认为基于语言资源的理念,要有语言产业意识。
[5]我们认为语言产业是这样一种生产和服务活动:它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者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者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者语言服务的多层次需求。
从微观层面讲,各种语言类产品能够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满足个人多层次的经济需求。
从宏观层面讲,各类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以英国为例,它凭借强大的英语产业,源源不断从各国获益。
根据格林的统计结果表明,英国凭借英语的强势地位,每年可以获得100亿欧元的净利,如果考虑投资方面的优势,英国每年可以获得170~180亿欧元的收益。
语言产业外延很广,大体可以包括语言推广(语言传播)、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康复(听障)、品牌命名、计算机语言以及对于以上语言服务支撑的技术产业(如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技术)。
各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也会出现具有本民族或者区域特色的语言产业。
(三)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语言经济的关系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语言经济具有密切的联系,对它们进行比较,可使语言产业的概念更加清晰。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
要想很好的了解一国文化,必须对该国语言进行深刻的把握。
什么是文化产业?有众多学者进行定义,尽管有差异,但是大同小异,如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是生产者以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分工为条件,以资本为动力,为消费者提供意义和快感以满足其审美、求知、群体认同等文化需求的过程。
包括报刊杂志业、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会议展览业等。
[6]从文化产业的外延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所衍生出来的职业基本上都与语言有关,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因此可以认为,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言产业的发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
如,一国的出版、新闻传播以及娱乐等文化产品,要想更好的促销和出口,主要依赖于本国语言产业的发达程度。
如,好莱坞的电影行业能够占领全球市场,主要来源于其语言的强势和语言产业的发达。
教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或要求,教育产业化的含义为: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教育活动要企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大众化。
教育是外延广泛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
所谓教育产业化,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也有其特定的界区或范围,并非任何形式、任何阶段、任何内容的教育都能产业化,不能片面理解为把学校办成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7]应该从国民经济整体上去理解,许多的教育活动及其硬件的生产,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组织,形成了与其他产业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教育产业,包括一些教育机构本身企业化运作,为教育提供各种服务和各种硬件产品的企业以及非企业化却已市场化的教育活动等。
由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语言(包括各种形式的语言)为基础的,所以可以说,语言和语言产业是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基础,语言教育产业本身就是教育产业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语言产业的一部分。
语言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
因此,语言产业的业态支撑点是教育。
语言产业尤其是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语言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教育产业的发展。
语言经济比语言产业的外延要广,语言产业只是语言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是纳入市场经济框架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
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并非所有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经济框架内,语言经济也是如此。
语言经济与语言经济学当然密切相关。
语言技能的人力资本属性、语言资源属性、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的一整套理论,都为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语言经济学本来就是把语言以及语言相关的因素作为表征变量,经济学的工具都可以用来测度语言产业的成本收益、语言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语言的经济力。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也是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对语言产业的研究是语言经济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体现。
二、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汉语言文字的现代信息化处理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但产业化水平还不高我国很重视汉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和国家建立的一系列信息库,为信息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也成立了一批开发和应用相关技术的企业。
但由于配套技术的不完善、技术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相应的产业政策不完善,总体产业化水平不高。
(二)汉语国际化的速度加快,影响迅速扩大,但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往来、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汉语的需求迅速增长,掀起一轮新的“汉语热”。
根据国家汉办统计,目前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 000万;东南亚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有160万,其中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达130万,在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汉语培训的接近20万;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200万;1998年美国大学学习汉语的人数为28 456人,2002年增至34 153人,5年间增长20%;韩国长期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万左右,另外还有100万左右不固定的短期汉语学习者。
[8] 近几年,在世界各地以建立孔子学院为主要方式的汉语国际推广进展很快,这能够扩大我国的世界影响,提高国际地位,促进汉语言的普及。
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汉语言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不快,对带动教育产品需求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
当前,汉语推广的主要问题存在于:第一,尚未形成语言产业意识,没有看到语言产业在本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的作用,也缺乏相应的促进产业化的政策。
第二,汉语教材陈旧,多媒体网络设备老化,远程教育滞后,严重制约了汉语的传播。
第三,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手段单一。
(三)计算机语言软件产业发展落后我国现在的计算机通用操作系统基本上被国外控制和垄断,虽然已开发出龙芯系统等,但在国内外很少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