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扇

桃花扇

桃花扇百科名片【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简介】桃花扇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

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

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田沁鑫认为:“欧阳予倩先生当时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改编了这出戏,有着极强的影射和借古讽今意味,后人大都追随并沿袭了这一版本。

可以说《桃花扇》曾被各种颜色调和了很长时间,而我们则是想恢复其本真和古朴的原貌。

我想我们最多能够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

其实整理出多少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如何取舍,如果舍得有意思,相信会是另一番风貌。

”田沁鑫所说的恢复《桃花扇》“原貌”,在情节上主要体现在结尾。

欧阳予倩版的电影广为流传,结尾是李香君自尽,侯方域降清。

事实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结尾是侯、李二人在国破家亡后出家。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当时正处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

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

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

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

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明朝人明白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奋起反抗。

满清推行剃发易服,不屈死难者数千万。

主人公李香君就是一个有着民族气节的女子。

[编辑本段]【出场人物】全剧只有30名出场演员,作者将其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

色部是贯穿全剧表现“离合之情”故事主要情节的人物,又分为以男主角侯方域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右部”,共16人。

气部是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以史可法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马士英等为首的奸臣“偶部”,鉴于历史上不敢骂皇帝,将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总部只有两人;“经星”张瑶星道士,“纬星”南京太常寺老赞礼,作为全剧幕中穿插,介绍背景,以情节外人补充交代叙事的人物。

[编辑本段]【情节梗概】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而和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

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

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坚决不从……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编辑本段]【历史影响】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剧本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舞台上经常演出。

康熙皇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这部戏曲作品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20世纪之初,王国维自1908年至1912年钻研中国戏曲,曾极口称赞元剧之文章,但却认为不及《桃花扇》。

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

至国朝之《桃花扇》,则矣!王氏指出,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1915年,吴梅为暖红室校订《桃花扇》后,写了一篇题识,并在所著《顾曲麈谈》中赞扬此剧不独词曲之佳,即科白对偶,亦无一不美。

1918年7月,他又写了《桃花扇传奇跋》,专论其艺术成就说:东塘此作,阅之久,凡三易稿而成。

自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

观其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

自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

王国梅是20世纪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开创者,他俩对《桃花扇》的艺术评价很高,但都没有触及孔尚任的身世的思想内容。

在清末民初,能结合文艺思潮来探索孔尚任《桃花扇》主旨的学者,当推梁启超为第一人年,他在《小说丛话》中首先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实质,他说:“《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

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国之感。

……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

”(注:阿英编:《晚清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4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先生曾改编过这部剧本,将结尾改成侯方域剃发留辫,改换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后,李香君愤而和其断交,以讽喻当时的卖国汉奸汪精卫之流,(其实历史上真实的侯方域确实在顺治年间回河南参加了乡试)。

1964年剧作家梅阡、孙敬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采用的是欧阳予倩剧本的结尾,由著名演员王丹凤和冯喆主演,并以昆曲曲调作插曲,有的唱段选了牡丹亭的词,更烘托出悲壮的气氛。

但由于写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无端指责为“怀念失败的国民党政府”而受到严厉的批判,文革后被平反。

[编辑本段]【鉴赏】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

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

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

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

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

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未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

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

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

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

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

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

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

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

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

三、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

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孔尚任年谱顺治五年(1648年),一岁九月十七日,生于山东曲阜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岁读书于曲阜北石门山中。

少年时期,博采遗闻,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戏曲。

康熙八年(1669年),二十一岁此前,应童子试,为诸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十岁前往济南应试,未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十三岁用田产捐国子监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十五岁应孔毓圻之聘请,参加修编《孔氏家谱》及《阙里志》。

并训练礼生、乐舞生,监造礼乐祭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六岁康熙帝南巡,路过曲阜,祭孔子。

孔尚任受荐于御前讲经,受康熙帝赏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七岁破格任为国子监学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十八岁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出差维扬,疏浚黄河海口。

于扬州登梅花岭,拜访史可法衣冠冢。

于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拜明孝陵,于栖霞山白云庵访道士张瑶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十一岁回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十五岁奉旨回曲阜,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参加曲阜孔庙落成的祭祀典礼。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十六岁升户部主事,职务为宝泉局监铸。

与顾天石合作,创作传奇《小忽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十一岁《桃花扇》创作经十余年,终于脱稿。

上演,反响热烈。

宫中内侍索要《桃花扇》剧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十二岁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罢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十三岁逗留北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十四岁回曲阜石门山老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十八岁到河北访友,观演《桃花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十一岁因津门诗人佟蔗村资助,《桃花扇》刻版印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十八岁到淮南访问刘延玑,合编《长留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七十岁卒于曲阜石门山家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