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渣栽培榆黄蘑技术韩建东;万鲁长;杨鹏;任海霞;任鹏飞;李瑾【摘要】With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cultivation scale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the shortage of conventional raw materials,cotton seed hulls and sawdust,was increasing,so more new cultivation sub-strates should be developed.The dregs of industrial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 still had rich nutrient sub-stances,which could be the main raw materials for cultivating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The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using edible fungus dreg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随着食药用菌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常规原料棉籽壳和木屑日趋短缺,生产中需要不断开发新型栽培基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后的菌渣营养物质仍然非常丰富,可作为榆黄蘑的主要栽培原料。
本文介绍了利用工厂化食用菌菌渣栽培榆黄蘑的关键技术。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榆黄蘑;菌渣;栽培技术【作者】韩建东;万鲁长;杨鹏;任海霞;任鹏飞;李瑾【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1+10.4榆黄蘑,又名金顶侧耳、金顶蘑,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强身功能,是著名的珍稀食药用真菌,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榆黄蘑的主要栽培基质是棉籽壳、阔叶木屑和玉米芯等[1~4],原料成本的上涨和生产经济效益空间的压缩迫切需要开发价廉优质的新型栽培基质。
目前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迅猛,且大部分品种的工厂化生产只收一潮菇,培养料经食用菌菌丝一系列生物转化成为菌渣后,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两倍多,粗纤维含量显著下降,无氮浸出物含量显著提高,此外菌渣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糖及铁、钙、锌、镁等微量元素以及一些代谢产物[5]。
笔者研究表明,利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产生的菌渣栽培榆黄蘑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常规配方中添加30%~50%的工厂化金针菇菌渣对榆黄蘑的总产量影响不大,但成本明显的降低[6]。
在常规配方中添加40%真姬菇菌渣替代木屑栽培榆黄蘑,可以加速菌丝萌发、吃料和生长,降低污染率,提高产量,同时节约生产成本[7]。
因此利用菌渣作为替代原料不仅可拓宽生产原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而且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循环农业。
利用食用菌菌渣栽培榆黄蘑的关键技术具体总结如下。
1 栽培季节选择榆黄蘑属中温偏高型珍稀菌类,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29℃,最适温度20~26℃,根据榆黄蘑子实体分化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各地可根据当地温度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利用自然温度可安排春、秋两季栽培,在北方温度偏低地区可安排在春末、夏季和初秋栽培。
2 菌种制作榆黄蘑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级,原种和栽培种的原料以棉籽壳和木屑为主。
所选品种应具有发菌及出菇快、抗病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等特点,从具有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
不使用受到病虫杂菌危害、老化或未长满瓶的菌种。
3 菌渣的选择和处理3.1 菌渣选择菌渣可选择工厂化金针菇菌渣、工厂化杏鲍菇菌渣、工厂化真姬菇菌渣等,菌渣应无污染和霉变。
3.2 菌渣预处理食用菌袋(瓶)栽结束后采用机械或人工脱袋(瓶),并将菌渣粉碎过筛,将混入的硬结块、木棒、塑料膜及线绳等杂物清除干净。
新鲜的菌渣经预处理后可立即进行发酵处理作为榆黄蘑的主要栽培原料使用,如果菌渣长期存放时,可将鲜菌渣粉碎晒干或烘干,储存备用。
3.3 菌渣发酵先将发酵菌剂与菌渣按1∶5的比例预混,再与其余菌渣搅拌混匀,加水调节含水量为60%~70%,pH 7.0~8.0。
然后建堆,堆宽 1.5~2.0 m,高0.8~1.0 m,长度不限,每隔30 cm 在料面用木棍从上到下打一通气孔,孔直径5 cm。
当堆温达60℃以上时,保持12 h后翻堆,并补足水分,共翻3次,发酵周期为5~7 d。
4 培养料配制4.1 原料要求栽培主料为出过一潮菇的工厂化栽培模式下产生的食用菌菌渣、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秸秆、甘蔗渣等,辅料为麦麸、米糠、玉米粉等。
不同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4.2 培养基配方配方一:发酵菌渣(折干计算,以棉籽壳为主料)50%,棉籽壳40%,麸皮7%,石膏1%,石灰1.9%,KH2PO40.1%。
配方二:发酵菌渣(折干计算,以木屑或玉米芯或作物秸秆等为主料)30%,棉籽壳60%,麸皮7%,石膏1%,石灰 1.9%,KH2PO40.1%。
由于不同菇种、不同来源菌渣的原培养料中各原料组成不同,与其他原料配合作为榆黄蘑栽培原料再次利用时添加比例应适当调整,可做小面积的配方试验确定最佳配比。
4.3 装袋灭菌按培养基配方比例准备好各原辅材料,利用人工或机械拌料,将原料充分混合拌匀,控制含水量在60%~65%,pH调至8.0~9.0。
选用规格为17 cm×35cm×0.005 cm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重1 100~1 200 g。
装料均匀,培养料紧贴袋壁。
于袋口料中央打穴,套上套环,塞上棉塞或插入塑胶栓盖。
装完菌袋后应立即进行灭菌处理,高压蒸汽灭菌要求蒸汽压力达到0.15 MPa保持2.5 h,灭菌结束,自然降压到零再出袋。
常压灭菌要求在3 h内使灭菌室温度达到100℃,保持12 h后停止加热,再闷2 h,然后卸袋散热。
5 接种发菌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在接种室(箱)内接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发菌房要求洁净无尘,温度控制在23~26℃,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避光发菌。
每天检查菌袋1次,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杂菌污染袋及时将其清理出菌房。
接种25~30 d菌丝可长满菌袋。
6 栽培管理6.1 覆土出菇菌丝长满袋后移入简易菇棚内进行覆土出菇管理。
覆土准备:将覆土材料打碎、过筛去杂质后,在洁净、硬质地面上摊开暴晒2~3 d,每天翻堆1~2次,然后加入2%~3%的石灰拌匀。
覆土:在棚内挖畦床,宽1 m,深20 cm,长度不限。
在畦床表面撒上1层石灰干粉,再将发好菌的栽培袋的外层塑料袋全部脱去,横卧排放于畦床上,排放时菌棒间距2~3 cm,用土填充菌棒间空隙并覆土2 cm左右,喷细雾浇水,保持覆土层湿润,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
约7~10 d后即可现蕾出菇,此时应向空间、地面喷雾状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至85%~90%,同时加强通风换气,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气温18~25℃。
气温过高时可采用加厚遮荫物、畦沟灌水、棚顶喷水、空间喷雾等方式降温,气温较低时要进行加热增温。
初现蕾时,不能向菇蕾喷水,子实体进入成熟期,停止喷水,避免烂菇,当菇达到七成熟时,即可采收。
6.2 立体墙式堆垛出菇菌袋进入出菇棚前两天要进行杀菌、杀虫处理。
菌丝满袋后搬进菇棚,进行墙式堆垛,将出菇面交错排列成行,共堆垛5~6层,一行中每隔1.5 m用砖垒一横隔,防止菌袋的倾斜,在行与行之间留70 cm宽的管理采收通道。
菌袋出现原基后,解开袋口,并将袋筒挽起开始出菇管理。
菇棚的温度控制在18~24℃,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每天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和充足的空气,避免阳光直射。
每天喷水2~3次,切忌向菇蕾直接喷水,待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喷雾器勤喷雾。
每次喷水后,应加强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导致病菌感染。
当采完一潮菇后要及时刮净料面的干老菌根及枯萎的幼菇和菇蕾,停止喷水2~3 d养菌,待菌丝恢复生长后进行下一潮菇的出菇管理,可采收4~5潮菇。
也可在出完两潮菇后进行覆土出菇,可明显提高产量。
7 病虫害防控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环境控制和规范栽培技术预防为主,达到安全防控。
出菇期间不得喷洒任何药物。
7.1 农业防控7.1.1 选用抗病性和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定期复壮,保证菌种质量。
7.1.2 采用日光暴晒大棚(晴日4~5 d)、高温闷棚(棚温达55℃以上,连续5~7d)、石灰乳液涂抹粉刷,以及对栽培场地实行翻土、露晒、石灰水漫灌等措施,有效杀灭棚内的病虫杂菌。
7.1.3 发菌阶段调节培养室适宜的温度,降低空气湿度,适度通风,避光培养,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袋,及时清除,集中处理。
7.1.4 保持整个制种场所、出菇场地及周围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理打扫,定期消毒除虫。
废菌棒及时清理出栽培场,并进行栽培场地面消毒和除虫。
7.1.5 发现菌袋和子实体有病虫害发生时,及时进行清除、隔离,摘除病菇及清理菌袋,洗净消毒操作工具,废菌料和废菇体应及时清运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7.2 物理防控菇房走廊及发菌室悬挂粘虫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及捕鼠器等,通风口和门口用防虫纱网隔离害虫。
7.3 药物防控化学防控作为在非常情况下的一种应急防控措施,必须按国家规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重点放在培养料处理、菇房消毒熏蒸等,禁止用药剂拌料或在出菇期间喷洒任何化学农药。
参考文献:[1]刘利.玉米芯(秸)发酵料袋栽榆黄菇[J].食用菌,2006(3):30.[2]李华.榆黄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8(6):45-46.[3]王香兰,刘淑芳,姜德凯,等.榆黄菇的三种高产栽培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9,28(3):67-68.[4]薛会丽,王明才,郑铮.榆黄菇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4,23(1):31-32.[5]龚振杰,赵桂云.木耳菌糠袋栽平菇技术[J].北方园艺,2009(3):214-215. [6]韩建东,宫志远,任鹏飞,等.金针菇菌渣栽培金顶侧耳研究[J].北方园艺,2011(21):154-156.[7]丁强,王鸿磊,马云飞,等.利用真姬菇菌渣栽培金顶侧耳的配方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