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北游事由再考(上)张京华【摘要】陆恩叛投叶方恒事,从\"叶氏\"到\"里豪\"乃至\"恶霸地主\",古今学者的称述至少有8种变化.顾炎武擒杀陆恩之因不在于叛离,而在于告密,而告密之因起于田产之争,与通海无关.家难之作,原于顾炎武的从叔顾叶墅和从兄顾维争产,叶方恒受理顾炎武的典田以及已经支付了一部分现金,摆脱族人以及巨额田税实际上帮助了顾炎武.【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10页(P81-90)【关键词】顾炎武;叶方恒;归庄;《日知录》;北游【作者】张京华【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5现代史学有一级文献、二级文献的概念,习惯上又称作一手文献、二手文献。
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回忆录,这些都属于一级文献、一手文献。
而其实一级文献、二级文献的概念来源于西洋近代史学,中国史学传统中没有一级文献、二级文献之说。
中国史学分类有正史、私史,相应地,记事者也区分为史官和史家两类。
史官有严格的制度保障作背后,而史家没有。
在没有史官制度保障的情况下,私史所记即使来源于一级文献,也并不能因其为当事人,便当然具备可信性。
恰恰相反,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回忆录往往容易隐瞒事实,即便名流亦在所难免。
因之,学者如果主要沿着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而加以叙述,结果常常是成为当事人的颂赞。
顾炎武“北游事由”是一个旧题,清光绪间许起《珊瑚舌雕谈初笔》卷七有“顾亭林北游事由”条目,今者旧题重谈,故称再考。
近年相关研究有柳作梅、李广林、黄正藩、赵刚、陈友乔等①。
一、里豪予读顾衍生《顾亭林先生年谱》,及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顾炎武《赠路光禄太平》诗,其中颇有疑惑含混之辞。
诸家《年谱》记顺治九年陆恩叛投叶方恒事,其初仅为“叶氏”,又称“里中叶氏”,后则改称“里豪”。
从“叶氏”到“里豪”乃至“恶霸地主”,古今学者的称述至少有8种变化。
1.“世仆陆恩叛投叶氏”见钱邦彦《校补顾亭林先生年谱》(顺治)九年壬辰四十岁条[1]。
校补本作者项题为“顾衍生原本,昆山吴映奎止狷甫、上元车持谦秋舲甫辑,后学昆山钱邦彦校补”。
钱邦彦之底本即顾衍生原本。
此句“叶氏”二字当出自顾衍生原谱,原谱则出自顾炎武口授。
钱邦彦《校补顾亭林先生年谱序》:“最前则先生抚子衍生创为之,当得之先生口授。
”2.“是岁,先生有世仆陆恩叛投里中叶氏”见车持谦《顾亭林先生年谱》(顺治)九年壬辰四十岁条,抄本。
抄本作者项题为“先生抚子衍生原本,同邑后学吴映奎重辑,上元后学车持谦增纂”,卷末有吴岷源识跋。
“里中叶氏”,较钱邦彦多出“里中”二字,但车持谦之底本亦出自顾衍生原谱,“里中叶氏”或为原谱的一种别写。
钱邦彦,字晋孚,又字畯夫、俊甫,昆山菉溪之西顾村人,庠生,授八旗官学汉教习。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有传,参见马一平《名医本色是宿儒……儒医钱景虞事略》[2]118-119。
吴映奎,字止狷,一字文躔,号银帆,昆山人,庠生,同治《苏州府志》有传。
车持谦,字秋舲,号子尊,祖籍湖南邵阳,后迁江苏上元,庠生,道光《上江两县志》、同治续纂《江宁府志》有传。
三人所在地皆与顾炎武相近,又服膺其学术为人,所撰《年谱》皆有声誉。
3.“先生有世仆陆恩,叛投里豪叶方恒”见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顺治)九年壬辰四十岁条[3]。
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又载:(顺治)十二年乙未,四十三岁:五月十三日,擒叛奴陆恩,数其罪,沈诸水。
叛党复投叶氏,讼之官,移狱松江。
十三年丙申,四十四岁:春,狱解,回昆山。
三月,本生母何太孺人卒。
闰五月,至钟山旧居。
狱解后,叶氏憾不释,遣刺客侦所往,至是,追及于金陵太平门外,击之伤首,遇救得免。
徐松草撰顾炎武年谱,未成,张穆续成之。
徐松,字星伯,顺天大兴人,曾任湖南学政,官至礼部郎中。
张穆,山西平定人,贡生,另著《唐两京城坊考》《蒙古游牧记》《阎潜邱年谱》等多种。
“里豪叶方恒”为徐松、张穆语气。
清代诸家年谱中,“里豪”始见于此。
4.“仆陆恩叛投里豪叶方恒”见徐嘉《顾亭林先生诗笺注·顾亭林先生诗谱》(顺治)九年壬辰四十岁条[4]。
徐嘉,字宾华,一字遁庵,江苏山阳人,举人,曾任昆山县教谕,“生平服膺亭林遗书,尤笃嗜其诗”。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有传。
“里豪叶方恒”之说显然原自张穆。
但张穆、徐嘉年谱中“里豪”一语,其实均出自顾炎武本人。
5.“叛而投里豪”见顾炎武《赠路光禄太平》诗自注:“已下数首皆余蒙难之作。
先是,有仆陆恩,服事余家三世矣,见门祚日微,叛而投里豪。
余持之急,乃欲陷余重案。
余闻,急擒之,数其罪,沈诸水。
其壻复投豪,讼之郡,行千金求杀余。
余既待讯,法当囚系,乃不之狱曹,而执诸豪奴之家。
同人不平,为代诉之兵备使者,移狱松江府,以杀奴论。
豪计不行,而余有戒心,乃浩然有山东之行矣。
”[5]顾炎武接连使用了“里豪”“投豪”“豪奴”“豪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但顾炎武当时写下此诗,目的是为了向路泽浓求救,故用语夸大。
路振飞,南明隆武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
有三子:长子路泽溥,南明隆武朝授中书舍人。
次子路泽淳,南明隆武朝授中书舍人。
少子路泽浓,字安卿,南明隆武朝賜名太平,授光禄寺少卿。
三子或从路振飞羁宦,或侍奉母,路振飞卒后,均流寓苏州之洞庭山,与顾炎武、归庄为友。
事迹见归庄《左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路文贞公行状》及《路中书(路泽淳)家传》[6]418,451。
参见周可真《顾炎武与申涵光交往述考……兼论其学术思想异同》[7]。
6.“豪强能杀士”见张悫《赠蒋山佣》诗:“逆奴叛主终无赖,何况人间冯子都?”“不过豪强能杀士,更无奇侠寄锟铻。
”[8]张悫,字洮侯,华亭人,顾炎武学友。
顾炎武有《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有云“邑豪方齮龁,狱吏实求须”,作于柔兆涒滩之年,即顺治十三年丙申。
冯子都为霍光家奴,骄奢犯法,事见《汉书·霍光传》。
张悫诗以叶方恒比拟霍光之子霍禹及侄霍山(史称“霍氏”)。
但“豪强”一语仍本于顾炎武所说“邑豪”。
7.“叛投里豪”见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顾氏有三世仆曰陆恩,见先生日岀游,家中落,叛投里豪。
丁酉先生四谒孝陵归,持之急,乃欲告先生通海,先生亟往禽之,数其罪,湛之水。
仆婿复投里豪,以千金贿太守,求杀先生,不系讼曹,而即系之奴之家。
危甚,狱日急,有为先生求救于□□者,□□欲先生自称门下而后许之,其人知先生必不可而惧失□□之援,乃私自书一刺以与之。
先生闻之,急索刺还,不得,列揭于通衢以自白。
□□亦笑曰:‘宁人之卞也!’曲周路舍人泽溥者,故相文贞公振飞子也,侨居洞庭之东山,识兵备使者,乃为诉之,始得移讯松江而事解。
于是先生浩然有去志。
”[9]方框“□□”四处,清姚江借树山房本《鲒埼亭集》同,清李祖陶辑《国朝文录》同治七年李氏刻本收录《亭林先生神道表》空二格,《顾炎武全集》附录《亭林先生神道表》均作“某公”。
据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为先生求救”者为归庄,“某公”为钱谦益。
钱谦益为归庄之师,见邓之诚《五石斋小品》“归庄”。
顾炎武身后,各种传记多本全祖望,概称“里豪”,又多略去叶方恒姓名,成为定式。
秦瀛《己未词科录》卷八《传略五之三》“乙酉,奉其母避兵常熟。
旋应江东之辟,授兵部司务。
无何,母王氏不食卒。
闽中以职方郎召,不就。
既而世仆陆恩购祸,急甚,曲周路舍人泽浦者救之得解。
后自山东入京师,复以书案株连,自请勘颂,系半年,富平李因笃解之,事始白。
定居华阴。
”[10](原注“节录《鲒亭集·墓表》”。
“泽浦”当作“泽溥”。
“鲒”一作“鲒埼”。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八顾炎武传:“有三世仆陆恩,见炎武久不归,投身里豪家。
炎武四谒孝陵回,持之甚急,恩欲告炎武通海,乃亟禽之,数其罪,沈之水。
恩之婿某复投里豪,谋报怨,以千金贿太守,告炎武通海,不系之讼曹,而系之奴家。
甚危急,有为求救于钱谦益,谦益欲炎武自称门下而后许之,其人知不可,而恐失事机,乃私书一刺与之。
炎武闻之,急索刺还,不得,列揭文于通衢以自白。
谦益闻之曰:‘宁人何其卞也!’时有路舍人泽溥者,故相文贞公掁飞之子,寓洞庭东山,识兵备使者,为之诉寃,其事遂解。
”[11]张维屏《国朝诗人徵略》卷三:“顾氏有三世仆曰陆恩,叛投里豪,欲告先生通海。
先生亟往禽之,数其罪,沉之水。
仆壻复投里豪,以千金贿太守,求杀先生。
狱日急,曲周路舍人溥者,故相文贞公振飞子也,识兵备使者,为愬之,始得移讯松江,而事解。
”[12](原注“《鲒埼亭集》”)。
徐鼒《小腆纪传》卷五十三顾炎武传:“有三世仆曰陆恩,见其日出游,家中落,叛投里豪叶方,且欲告其通海状。
炎武禽之,数其罪而沈诸河。
叶讼之狱急,归庄私为门生刺,为求救于故尚书钱谦益。
炎武知之,索刺还,不得,乃列揭通衢以自白。
会故相路振飞之子泽溥,言诸兵备道,事得解。
炎武既不为乡里所善,乃复浩然出游。
”[13]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顾亭林先生事略》:“顾氏有三世仆曰陆恩,叛投里豪。
丁酉,先生四谒孝陵归,持之急,乃欲告先生通海。
先生亟往擒之,数其罪,湛之水。
仆壻复投里豪,以千金贿太守,欲杀先生,势危甚。
有代乞援于钱牧斋者,牧斋欲先生自称门下乃许之。
其人知必不可,而惧失援,乃私自书刺与之。
先生急索刺还,不得,则列揭通衢自白。
牧斋亦笑曰:‘宁人之卞也!’会故相路文贞振飞之子泽溥,为白其事,于是先生浩然有去志。
”[14]清李铭皖修、冯桂芬纂光绪《苏州府志》卷九十五《人物志二十二·顾炎武》:“顺治乙未夏,有奴叛投里豪,欲上变告,炎武缚而沈之池。
仆壻讼之府,狱日急,曲周舍人路泽溥求解于兵备使者,移讯松江,始得释,遂去之山东。
自是历燕赵秦晋间。
”[15]8.“恶霸地主”近代以来,“里豪”演绎出各种表达,诸如恶绅、劣绅、豪绅、恶豪、富豪、土豪、土豪劣绅、大劣绅、财主、地主、官僚地主、豪强地主、大地主、老地主、大地主大恶霸、汉奸恶霸地主,等等。
大违良史实录原则,学者、史家亦不能免。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关进监狱。
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
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16]490“后来,顾氏家族的内斗终于引起了汉奸恶霸地主叶方恒的介人,如阴谋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
[17]90二、叛奴顾炎武与叶方恒的纠葛,是因为陆恩。
据顾炎武所述,陆恩本为顾氏世仆,后来叛逃投奔叶方恒。
陆恩,生平事迹不详。
其名或作陆钦。
据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据望云楼刻归元恭与叶嵋初手札,“陆恩”作“陆钦”,后刻集改作“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