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土木三班读书组指导老师:黄晓晔组长:朱光耀组员:线洪鹤、郁文吉、盛柯、买热克﹒赛里克、王丰学号 1104010315 1104010322 1104010320 成员姓名朱光耀线洪鹤郁文吉任务分配、总结、展示序篇、隋唐、PPT 元明清及民国序篇上古、春秋、两汉五代、宋、辽、金1104010337 买热克﹒赛里克1104010316 1104010318一、选择理盛柯王丰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土木的学子理应对中国的建筑史有所了解,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故以此次书作为契机向梁思成先生致敬,向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三、书目简介《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

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

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

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

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

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

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对本书的总评——朱光耀中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古国,建筑风格从古至今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从地貌、水文、气候条件各异,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背景相差很大,也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但是木结构建筑一直是传统的主流结构。

所谓:“存在即合理”。

木结构之所以流传甚远必然有它内在的优点且无法或者说很难取代。

第一,取材方便,第二适应性强,第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第四便于修缮搬迁。

除却这几个基本优点之外呢,木材在中国古代社会可以说原料非常之丰富,大量的木材可供使用。

但是木结构也有缺点,容易腐蚀、也容易引发火灾,消耗量也比较大,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领先的地位。

古代建筑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建筑,而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上古时代的建筑基本上没有什么结构可言,主要目的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河姆渡人的草房正是这一时期的建筑。

夏周时期,奴隶社会的开始阶段到大发展的过渡。

我国最早的大规模土建筑出现在夏宫的遗址上,院落、庭院建筑在夏商的过渡中逐渐定型。

西周时期本存在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这一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初现雏形的阶段。

瓦,此时被发明,使西周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

此时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有了普遍的提高。

瓦的普遍使用促成了高台的出现,因此也出现了烽火戏诸侯的画面。

褒姒在高台上偷笑可能是因为建筑水平的提高吧!秦朝时期的布局是独具特色的,在首都咸阳建有大量离宫,可以说范围非常之大,也极其奢靡华丽。

传说中的阿房宫、秦始皇陵、以及大量的离宫使农民不堪其苦,但也着实反映了当时的工匠非常精干以及高超的技艺。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汉朝时的建筑又进入到一个繁荣的时代,从汉宫中的建章宫、宣室殿、未央宫、椒房殿,以及木结构的日趋成熟,逐渐出现了砖石结构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建筑上应该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同时石建筑在此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发展。

建筑风格的变化往往受到文化的影响,两汉时期佛教传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入中国,并逐渐升温,形成一种潮流。

魏晋时期,佛塔盛为壮观,形式各异但具为佳作,木塔以永宁寺为代表,砖塔以嵩岳寺为代表。

石窟寺此时,也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从功能布局上看有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等。

中国古代建筑有非常经典的自然园林风景。

原因有很多,首先从中国的文化说起,大约中国古代的人文景观是这种特色从而反映在了建筑上。

还有就是士大夫和豪门贵族的推动,寄情山水也是中国文人的追求。

山水园林因此兴盛,同样繁荣的还有石刻建筑,如石麒麟。

到唐宋时期,基本上呈现出各种建筑材料齐全的情状,所以存在的发展只是程度之差。

我们绘制一个表来说明这个问题。

差异布局与设计木结构砖石结构设计与组合备注唐规模庞大、规划完整解决大规模的问题,定型化进一步发展建筑群处理逐渐成熟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宋出现了根本变化采用古典的模数制达到新高度有空间层次感,能突出主体建筑园林兴盛辽、五保留了唐朝的传统特色,但是留下了中国代、十国现存的唯一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元明清时代生产力发展大幅度增长,建筑材料逐渐普及,比如说瓦的逐渐平民化。

同时宗教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装修、彩画越来越完善,木结构依旧是主流,不过都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

民国之后,西方特色逐渐影响传统中国的人文,但已基本不属于传统建筑史,梁思成先生也未加以详细描写,不服赘述。

从本书中,我了解了中国的建筑历史,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它独特的韵味是回味无穷的。

纵然时间在变,历史在变,中国建筑依旧有它的主线,那边是文化主线。

不过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种精神。

梁思成先生呕心沥血的巨作不仅仅是一两天功夫就能完成的,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的一切备注,都是梁思成先生在实地考察、浩瀚的书海中精心选出的,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我们新时代的学子要弘扬这种精神,把它发扬光大。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附:组员对各朝代的认识与感受代序——线洪鹤作为目录后的第一篇文字,本篇题名“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梁思成先生用他真诚严谨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他研究中国建筑的初衷,写这本书的原因。

总起来说,原因有二,1中国古建筑灿烂辉煌,却不受重视。

2中国的逐渐西化导致了,大量的古建筑被毁坏,改建成不伦不类的西方建筑。

出于对中国古建筑的喜爱,对中国建筑发展方向的担忧,梁思成先生用多年的心血去查证资料,去实地考察,希望用这样一本书来唤醒中国的建筑,也方便后来的建筑师们开展工作,保护中国灿烂的建筑文化。

代序中认真分析了当时人们对建筑莫不,关心的原因。

就我读来的感觉,主要还是在于中国对建筑的意识感出现的较晚,不同于欧洲。

欧洲的建筑在文艺复兴之后同其它的艺术比如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一样成为一门艺术体系,逐渐有一批艺术家为艺术奉献终身,逐步的建立了一整套完整了理论体系,使得建筑朦胧的外表得以在世人面前渐渐清晰起来。

而中国的建筑与之相比还是继续的依靠几个并不出名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的工匠家族来传承的。

外人不能学习,工匠族人迫于传统也渐渐没有了创新,到后来清政府倒台后,中国的古建筑竟差点后继无人,险些失传。

不得不说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悲哀。

另外,书中对中国的建筑的未来做规划时的观点对我也很有启发,梁思成先生说要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表现本国的精神。

比如说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建筑的影响下,转变了其原有的形制并最终以中国风格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文化遗产上的,今后的中国建筑也不能例外。

”换句话说,不能将生活将就欧美的部署,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梁思成先生将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媒介,将世人看不懂的几本术书,结合建筑遗迹实例,用比较系统的方法注解出来,让后来的建筑学者能较容易的研究中国传统建筑。

不得不赞叹梁思成先生的无私与伟大。

绪论——买热克﹒赛里克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生,我之前对中国建筑史比较陌生。

虽然经常遇到中国古代的建筑,但对其中的历史、建造结构、材料使用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

《中国建筑史》系梁思成先生所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图片细致且有典型意义。

从本书中,我得到了一些对中国建筑最基本的了解。

大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致从中国建筑特征、分期以及多部经典著作如《营造法式》方面出发。

第一,基本特征。

其主要分为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还有思想方面入手。

结构取法:以木料为主要的构材法,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二)利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以斗拱为结构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

环境思想方面: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此建筑系统之寿命;着重布臵之规制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建筑之术,师徒传授。

从思想方面,我们可以预见中国建筑无法真正意义上的繁荣的根本原因,中国封建专制的束缚,但已不属于讨论的话题之内,现在我们讨论中国建筑的分期问题。

第二,历史分期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一、上古或原始时期二、两汉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隋、唐时期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六、元、明、清时期七、民国时期民国初年第三,经典建筑。

主要是《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大量的经验与插图为作者提供了最基本的思考与最理性的分析。

不得不说,梁思成先生的著作,这两本书功不可没。

以上是对《中国建筑史》这本著作最基本的思考与截取,我懂得了五千年的中国建筑浓缩在这本书中。

说不上受益匪浅,却也颇有心得。

梁思成先生的立志写下浩荡巨著,就算在和平年代也是十分伟大的。

更何况在战火纷争的年代,抗日的阴霾凝聚在每个人的心中。

可是梁思成先生携同妻子林徽因共同完成了中国的一个缺憾,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更要化作向前努力的动力,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相信,我能行。

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上古、春秋战国、两汉——盛柯衣、食、住、行乃人生存之根本,所谓建筑当属住这一方面。

时至今日,建筑已逐渐不仅仅只是住这么简单,更多的还具有娱乐、通信、交通的功能。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为我们掀开了中国古代的神秘面纱。

上古时代,人“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

”至殷商、两周才开始出现成型,美观的建筑群落,也象征着权力中心的出现,人类走向文明。

东周后天下四分五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出现了一批士大夫和王公贵族,盛游猎之风,故喜园囿,建筑多方形,以土筑垒,上而搭建亭榭之类,而且于当时礼法严苛,所以对建筑也有诸多限制。

各国修建军事防御性建筑,如城墙、为秦的万里长城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