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D)液体物质最强,气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其中固体物质是最强的热导体,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7、可燃气体爆炸属于( )。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气爆炸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

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而引起的爆炸,炸药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

8、窒息灭火其主要灭火机理是( )。

(A)减少可燃物(B)降低温度(C)降低氧浓度(D)降低燃点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窒息灭火的基本原理是消除助燃物,其主要灭火机理是(降低氧浓度)。

9、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 )过程。

(A)热辐射(B)热对流(C)热传导(D)热传播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10、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 )。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粉尘爆炸(D)核爆炸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

11、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碳量也有关。

当燃烧物的含碳量达到( )以上,火焰就显光,而且带有大量黑烟,会出现烟熏。

(A)10%(B)30%(C)40%(D)6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碳量也有关。

当燃烧物的含碳量达到(60%)以上,火焰就显光,而且带有大量黑烟,会出现烟熏。

12、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

A.阴燃B.闪燃C.轰燃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13、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

(A)闪燃(B)阴燃(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阴燃)。

14、( )是衡量可燃固体物质燃烧难易程度的主要参数。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氧指数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氧指数(OI)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

(氧指数)是衡量可燃固体物质燃烧难易程度的主要参数。

15、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冷却法)。

16、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 )。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爆燃(D)爆裂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

17、蒸汽锅炉爆炸属于( )。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气爆炸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蒸汽锅炉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18、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可燃物质的灭火方法称为______。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可燃物质的灭火方法称为隔离法.19、下列______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可燃气体(B)炸药(C)钢瓶(D)炸弹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燃烧类型-爆炸的分类: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而引起的爆炸,炸药的爆炸等。

物理爆炸是指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于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

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爆炸等。

核爆炸: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爆炸。

20、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 )。

(A)蓝色(B)白色(C)蓝白色(D)黄色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21、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 )。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D)热传播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热对流)。

22、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 )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B)化学、生物(C)物理、生物(D)生物、物理、化学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23、利用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利用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隔离法)。

24、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 )。

(A)燃点(B)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25、闪燃()着火的先兆。

A.木材B.酒精C.煤气D.焦炭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液体表面能产生可燃蒸气,遇火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酒精属于液体。

26、根据火灾危险性分类,______属于乙类易燃液体。

(A)汽油(C)乙醇(D)柴油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可燃液体分成甲、乙、丙三类:1)甲类:指闪点27、下列建筑构件中、()属于难燃烧体。

(A)砖墙体(B)钢筋混凝土梁(C)木质防火门(D)钢屋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属于难燃烧体的建筑构件有:木质防火门、木龙骨板条抹灰隔墙体、水泥刨花板。

28、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于( )。

(A)分解燃烧(B)扩散燃烧(C)喷溅燃烧(D)动力燃烧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于(扩散燃烧)。

29、根据火灾危险分类,_____属于乙类易燃液体。

B.乙醇C.煤油D.柴油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可燃液体分成甲、乙、丙三类:1)甲类:指闪点<28℃的可燃液体。

如二硫化碳、氰化氢、正戊烷、正已烷、正庚烷、正辛烷、苯、甲苯、乙醇、汽油、石油醚等。

2)乙类:指闪点28℃≤闪点<60℃的可燃液体。

如正壬烷、正癸烷、二乙苯、正丙苯、煤油、乙酸等。

30、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

(A)>28℃(B)<60℃(C)≥60℃(D)≤28℃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60℃)。

31、______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A)燃点(B)自燃点( C)闪点(D)爆炸极限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闪燃-物质的闪点: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32、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氧量有关。

当含氧量达到( )%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火焰几乎无光。

(A)30(B)50(C)60(D)8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氧量有关。

当含氧量达到(50)%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火焰几乎无光。

33、在CB5907-86《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_________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