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500字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500字

通过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进程的不断延伸和深入,让居民个人非理性行为对其理财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明显的表现出来,Fischer(2007) 、Dobeli和 Vanini (2010) .ofir和 Wiener (2012)、Emer C et al.(2013)等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试验及二者结合的方法对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问题进行探讨,投资者表现出的过度自信及其出现的锚定效应会影响其理财行为。Sreekanth.MS (2012)指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与理性的投资者相比较,其对市场了解不充分情况下表现出频繁的交易次数。Moore (2008)、Broihannce(2014)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个人在做出判断和决策中存在过度自信,及过度自信和风险感知在居民个人理财投资决策行为表现中的影响;Andrew R.smith(2013)、Kivilcim和Cenk Kocas(2014)通过测试投资者,发现知识水平较高的投资者出现锚定效应的机会小,且锚定效应在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时,若其对目标理财产品的参考价格了解较少时会发生锚定效应。
个人非理性行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影响方面,张朕玺(2011)基于获取并分析数据的条件下,阐述了各种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程度大小,针对数据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将投资者分为消极类、激进类和专业类。李善民和毛丹平(2011)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了关于个人理财行为方面的投资决策概念模型,并提出了11个影响居民个人在理财产品购买过程中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然后构建了关于个人理财行为方面的分析模型。余雨桢(2014)从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观点出发,分析当下个人投资决策特点及影响因素,建议投资者提升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掌握更多有益理性投资的信息和数据,在决策过程中尽量减少主观原因带来的行为偏差。余丽霞(2017)在对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深度分析了投资者个人的非理性行为影响其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决策情况及影响程度大小。为了深入了解个人理财决策影响因素,李心丹等(2002>通过个人行为的心理实验、投资行为问卷调查及基于个人交易账户数据的实证检验等研究工作,分析居民投资行为上存在代表性启发式偏差、易得性启发式偏差、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偏差、过度自信、羊群效应、损失厌恶等非理性行为。李冬霞(2011)认为个人投资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如过度自信、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等常见的、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并对投资者存在的非理性行为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刘国和冯俊文(2015)认为投资者之所以会产生羊群效应,主要是因为个人在收集和寻找理财投资有益信息及知识时,耗费物力和人力成本过高,而跟随他人可以为投资者节约时间成本,从而减少了其信息搜寻的费用。郝旭光(2016)考察不同类型群体的非理性特征后,分析损失厌恶、代表性偏差、处置效应、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及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偏差等非理性行为特征对投资者的影响。
系 别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题 目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1.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包括目前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文 献 综 述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居民个人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广泛存在非理性行为。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市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处理。完全理性的投资决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很少集中于行为金融学方面。但是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往往不可能像理性经济人那样保持“完全理性”或“绝对理性”,即投资者难以获取市场上所有关于投资的信息,且难以准确区分出哪些是有益于投资者理财决策的信息,哪些是阻碍投资者做出理性判断的信息。投资者受自身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会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的问题,由此可知,人们始终保持理性的行为来进行理财投资是不可能的,该假设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成立,而且尽管人们有能力获得理财产品的内部信息,但是在信息分析辨别的过程中,诸如过度自信、羊群效应、证实性偏差、损失厌恶、后悔厌恶等个人非理性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掉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消费者做出的投资判断存在偏差,投资风险过高。投资者在理财产品繁荣时抢购或萧条时谨慎观望,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该行为往往会对理财产品的价格信息和收益走势信息与环境等复杂因素进行思考和认知;从非理性的角度考虑,该行为可能是投资者放弃理性思考,盲目跟从市场走势的行为结果。总的来看,理财投资决策过程背后蕴含着谨慎、恐慌和兴奋的非理性行为,进而改变选择偏好和效用期望值,同时驱使投资者坚持或放弃思考与认知,现代经济学曾用羊群效应、从众效应等范畴来描述此类非理性行为,而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曾利用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如确定性效应、锚定效应等概念来解释上述现象,来说明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3]祁怀锦,曹修琴,刘艳霞.数字经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视角[J].改革,2020(04):50-64.
[4]唐也然,龙文,石勇.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是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吗?——来自互联网金融论坛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20(04):62-70.
[5]丁帅骊. 管理层非理性行为对并购溢价的影响及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9.DOI:10.27766/ki.gzjcj.2019.000094.
[6]乔雅琳.非理性行为对于个人理财投资决策的影响[J].纳税,2019,13(29):216.
[7]赵婉鹛,叶春明.Hotelling模型下不同势力零售商的非理性行为影响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20,25(03):110-116+136.DOI:10.19495/ki.1007-5429.2020.03.014.
(二)个人信托投资者方面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参考文献目录
[1]杨超,杨纯吉,尹涵.非理性行为视角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4):123-125.
[2]王玮,李艺敏.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民众身心症状与非理性行为的调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03):15-19.DOI:10.15991/ki.411028.2020.03.003.
[8]秦柱秀.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的非理性行为类型、成因及矫正建议[J].广西教育,2019(37):4-5+21.
[9]张硕.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股市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9(16):44-45.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6.044.
一、引言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三、非理性行为对个人a股散户投资决策影响机理分析
(一)个人特征影响机理的分析
(二)非理性行为影响机理的分析
(三)非理性行为指标释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非理性行为对个人信托投资决策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非理性行为对个人信托投资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五、对策与建议
(一)金融机构方面
因此,居民个人非理性行为对理财产品的良好发展和居民的投资收益增加既有积极作用,有时也存在消极作用,所以以a股散户投资者为例的非理性行为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关于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较早,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最早提出非理性问题,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贝克尔完善了经济非理性问题,并使得相关理论体系较为完备。Tversky A和Kahneman D (1973)率先将心理学的认知偏差概念引入金融学的个体非理性行为实验中,并且指出人们在面临获得时不愿冒风险和面对失去时容易冒险,且人们在面对损失与获得时,损失的痛苦感要远大于获得的快乐感等理论;而Herbert A. Simon (1997)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人们的行为理性是在已经给定的环境范围内的行为理性,人们的心理机制方面作用决定了其行为是有限理性的,即人们在决策时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继而产生非理性行为理论。Simon 认为,关于个人行为理性方面有两种较为极端现象,一是认为人们的所有认知活动都由个人情感控制,二是在经济人假设中赋予了人们绝对的、完全的理性。Simon还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永久性收入和马科维茨投资组合角度,提出“有限理性”观点,即人们的投资决策行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其后的行为经济学家运用调查问卷、心理学实验、实证分析和统计检验等方法手段研究了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10]许晶.非理性状态下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06):92-94.
[11]兰俊美,郝旭光,卢苏.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06):16-33.DOI:10.13502/ki.issn1000-7636.2019.06.002.
2.国内研究
国内将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引入金融学较晚一些,对非理性行为产生机理研究较少,更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对个人理财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居民的内在心理因素来实现的,李冬霞(2011)提出了在金融市场中居民个人的金融行为,即投资决策行为,并指出认知心理和个人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由此产生非理性行为;根据认知心理学对人们认知行为的剖析,常玉苗(2008)指出了投资行为偏差是产生非理性行为的根源;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非理性行为时,邓芳艳(2014)研究居民家庭理财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时界定了非理性行为的内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构建模型时,陈庭强和王冀宁(2011)实证探讨了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内在作用机制。方建武等(2011)从行为金融视角出发,分析商业银行个人有限理性行为影响其理财投资决策情况。
[12]蒋梦杰. 多空策略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分析[D].厦门大学,2019.DOI:10.27424/ki.gxmdu.2019.0000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