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

2012年第3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但同时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收入差距加大,收入分配明显不合理。

经济快速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确保社会和谐的基础,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1.初次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同步。

目前,我国经济总体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却未同步提高。

在我国GDP 比重中,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过高,而居民的收入比例却在下降。

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将国民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部分增大,使居民收入相对下降,进而限制了社会消费,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例偏低。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根据生产要素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并且接受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

目前,资本和技术较匮乏,而劳动力资源却较丰富,从而形成劳动力收入低,而资本和技术要素所得多的差距。

如果劳动力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偏低,就会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

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

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成为差距增量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199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 2.2:1,2006年为 3.28:1,2010年达到3.33:1。

若考虑可比性因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4~6倍左右。

而许多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通常在1.5:1,最高不超过2:1。

二是地区收入的差距不断加大,形成了明显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

据统计,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地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不断提高,2010年高达0.47,超过了警戒线0.4。

从省区范围看,2006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而新疆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两者的差距高达2.33倍。

2008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最高,而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两者的差距高达2.43倍。

从这些数据可看出,地区之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

三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垄断行业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一些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畸高,如电力、电信、金融、地质、房产等行业,其中金融业是国有程度最高的行业,其收入水平增长最快,处于行业收入水平的最高位置。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电力、电信、金融等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是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的2~3倍,如果计入福利待遇,实际收入的差距则高达6~10倍。

另外,一些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也在大幅度增加,如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电影和电视等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原来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

2.再分配领域的收入调节不完善公共财政建设水平较低,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

我国一直以来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重视不够,造成公共福利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未发挥出较好的社会保障功能。

同时,教育、社保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费用不断提高,明显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迫使居民将个人收入都用于储蓄以防不测,降低了消费需求,制约了经济发展。

收入分配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收入分配的法律法规缺乏硬性规定,对居民收入监控不力,合法收入缺乏法律保障,灰色收入屡禁不止。

而有些人则钻法律的空子,采取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手段获取非法收入。

这就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民众的不满,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3.第三次分配力度不足富裕群体缺乏公益心。

一些富裕群体为了防止“树大招风”,隐瞒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只有从建立健全收入分配体系、全面改革户籍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培养中产阶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

■广西柳州/卢忠文聚焦J U J IAO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16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

社会贪污腐败风气也导致一些富裕群体担心自己的捐赠落入不法分子的腰包,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不高。

救济制度不完善。

许多由政府创办的慈善组织对政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管理不完善,导致慈善事业发展滞后。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1.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社会阶层的隔阂当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时,可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富人阶层和穷人阶层。

这两个阶层之间没有信任、没有交往,相互猜忌,甚至会产生冲突。

长此以往,社会成员之间就会产生各种隔阂和抵触情绪,致使社会凝聚力下降,失去社会认同感。

目前,社会上之所以产生“仇富”现象,原因就在于“穷人”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一些合法权益被“富人”剥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

而“富人”则抱怨社会秩序混乱,缺乏安全感,认为有些刑事案件都是“穷人”所为。

2.收入分配差距引起不公平的社会竞争先天起点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如家庭的贫富、所处地区的发展条件等,对于社会成员来讲当然有差距;而后天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为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如受教育的机会、医疗保障不公平等都会导致“穷人”阶层的不满。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会使“穷人”阶层在竞争“起跑线”上处于弱势地位,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3.收入分配差距影响民族团结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对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少数民族处于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边远地区,经济状况较差、生活水平不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就会对民族团结,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1.建立健全收入分配体系建立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体系,在按照不同生产要素、依据贡献大小对工资收入进行分配的基础上,关注社会公平,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以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不断调整社会成员的收入比例,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有效控制过高收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利用政策导向、制度制约,不断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实现全体成员共同富裕的目标。

2.进行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制约了社会成员自由流动,阻碍了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特别是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从而造成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分享公共服务少。

消除户籍制度的障碍,改革不同的准入条件和歧视政策,可极大地减少农村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的成本,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

同时,他们会以个人的奋斗不断提高收入,缩小收入的差距。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大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投资尽管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见效,但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贫穷问题。

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应在营造平等的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最佳的效果,以使教育资源能够公平地在城乡之间分配。

因此,政府应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扶持;加大对农民的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更多的条件;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改革不合理的招生办法,调整不均衡的高校格局和不协调的高校扶持政策,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4.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指导企业改革工资分配方法,不断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体系。

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调整相关人员待遇。

不断完善农民增收减负的措施,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

依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

同时,应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等相关因素的波动,不断调整群众的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水平。

另外,还应不断调整社会保障标准,以使低收入阶层能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5.着力培养中产阶级加大法律保护的力度,使社会的所有阶层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就业机会,私人资本和职业阶层也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

加大推进公共教育事业的力度,促进公共教育事业发展,使各个群体能够获得公平的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这是信息时代培养中产阶级的重要举措。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

制定社会保障税的税收制度,以获得较稳定的资金来源。

加大改革企业养老保险的力度,完善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实行形式多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

改善基本医疗保险环境,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

应使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调整过程中,实现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目标。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人事处)编辑冯学恭172012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