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
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
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文章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围绕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秘密展开叙述,故事情节也随着这半截蜡烛而一波三折。
起先,伯诺德夫人将秘密藏在一截蜡烛中,以为这样最安全,为下文埋下伏笔。
接着,德国士兵的到来使气氛骤然紧张,德国士兵要求点燃蜡烛使情况变得万分危急,此是一折;随着蜡烛越来越短,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这是故事的高潮;妈妈企图用油灯换走蜡烛而失败,杰克想用抱柴生火为借口也没成功,最后美丽可爱的杰奎琳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蜡烛中的秘密,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
蜡烛始终贯穿全文,故事有序展开,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课文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
如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直接透视人物的整个精神世界。
三、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
故事的精彩还在于文中伯诺德一家三人的语言,虽然话语不多,却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神奇的力量。
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
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杰克──“天真冷。
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在关键时刻,伯诺德夫人沉着冷静,想借机吹熄蜡烛,但没成功。
杰克看到妈妈没有保住蜡烛,急中生智,以抱柴生火为由,若无其事地端起蜡烛想走,依然没能成功。
保护蜡烛的重任落到了小小的杰奎琳身上。
她巧妙地伪装出天真与可爱,毫无破绽地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拉住里的秘密。
这三人中杰奎琳的语言最具特色,最有灵气。
她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使他放松了警惕,为成功保护蜡烛里的秘密赢得了绝佳机会。
资料链接:(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关于剧本剧本就是为戏剧演出而创作的文学脚本。
其特点有三:一是舞台性。
剧本的直接目的,是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提供依据,因此剧本离不开舞台,要受舞台的限制。
舞台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A.舞台的空间规定性,舞台的空间十分有限,不能象小说、电影那样随便变换场景;B.舞台的时间规定性。
舞台演出要受时间限制;C.舞台的人物规定性。
因为空间、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舞台演出不能有太多人物,人物间的关系也不能太散松。
由于这三个规定性,决定剧本舞台性的三个特点:①情节的紧凑性。
剧本的情节线索一定要严谨、单一,剧本的情节构成一定要精练集中,②人物的集中。
剧本中的人物一定要少而精,人物间的关系一定要紧密相联。
③结构的跳跃性。
舞台需要人物、时间、地点高度集中。
这样就需要把许多事情分在几个场景中表现出来,在结构上就不能不是跳跃的。
二是矛盾冲突的特性。
矛盾冲突,是剧本外表构成的内在基础和动力,是一出戏的灵魂。
我们常把这种冲突称之为戏剧冲突。
这种戏剧冲突的特性表现为:A.行动性。
没有行动,就谈不到戏剧表演,因此戏剧冲突,充满了行动性。
B.尖锐性。
戏剧冲突是针锋相对的,这种冲突起是强烈、尖锐、越有戏剧性,这种尖锐性表现在,不同人物间的尖锐冲突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尖锐冲突。
C.曲折性。
剧本的矛盾冲突,总是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进行的,这就造成了戏剧情节的紧张──危机──缓。
三是剧本语言的特性。
剧本的语言,是供演员舞台演出的语言。
这种语言:A.具有动作性。
剧本语言与戏剧动作紧密相关,表现了人的内心活动,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有力手段,因此剧本语言有很强的动作性。
B.性格化。
剧本中人物的语言,都出于他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最忌讳是剧本台词谁说都行。
C.诗化。
戏剧语言应该是诗歌化的语言,做到含蓄、凝炼、感情充沛、节奏鲜明,这样才有益于舞台表演。
和──紧张──危机──缓和这样波调起伏的曲折线索。
小升初语文考试阅读题可套用的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半截蜡烛》教材解读《半截蜡烛》是记叙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秘密传递情报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情报的事。
《半截蜡烛》故事性强,孩子乐于阅读。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另外,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这一写作特点也应引导学生细读感悟。
故事发生在保家卫国的战争时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的。
这样的一篇记叙文,放在六年级,我们可以教什么?教学内容的梳理: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甄选,确定以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