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会泽金钟二中陈发宽各位领导、各位教育界的同仁、同事:下午好!受教育局的委派和学校领导的委托,接下来由我大家一起探讨目前正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三生教育”问题,我主要侧重于生命教育方面。
首先我简要通报一下一周以前参加省教厅“三生教育”培训的情况并传达其经验与成果。
2009年9月7日至9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昆明绿岛心理咨询中心协办的云南省中小学班主任“三生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在这次培训会上,台湾吴凤技术学院、彰化师范大学兼任教授纪洁芳老师及其助手郑璇宜教授,和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创办人周进华先生、台湾快乐列车协会创会长、中山医学大学博士黄俊铭先生给全省一百多名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为期两天多的培训,使人受益匪浅。
(展示培训会图片)纪洁芳老师是台湾生命教育的创办人、海峡两岸四地(香港、澳门、新加坡、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的推手、世界生命教育的代表。
她一向身体力行,把生命教育变身为多媒体,以童趣绘本诉说生老病死,既深入浅出,又温馨可爱,深植台湾千千万万位师生的心田。
结合云南省大力推动“三生教育”的有利契机,她以自己几十年的生命教育经历,主要向我们讲述和宣传了关于“三生教育”以下一些方面的理念、经验、教学设计、资源运用等,另外,省教育厅德育处杨国良处长以《全球生命教育的兴起与中国特色生命教育》为主题做了重要讲话,我一并整合理解如下,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探讨。
一、三生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2007年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
在对未成年人的意外伤害中,因车祸死亡的数字占到第一位,成为未成年人的头号“杀手”。
统计显示,平均每41秒钟便发生一起车祸,每天有近40名中小学生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家长痛失爱子。
目前,我国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的现象,据卫生部透露,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
这一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育中的不足和缺憾。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教育就应该让青少年真正懂得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要让青少年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唯一的),即使输掉了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
所以,除了坚持以前我们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模式之外,我们必须以生命教育的推行来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综合性的解决。
此外,据报道,忧郁症于青春期少年盛行率约百分之二至八。
这个比例可不低,我们的生命教育就应该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青少年忧郁症可能造成他们情绪上低落、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自杀意念等;身体上全身不适、乏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失眠、易醒、早醒等;行为上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厌学、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等,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三生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关于这个专题,前面两位老师已经讲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
三、各国与地区生命教育兴起的不同背景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落实。
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机构,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EO)中的一员,其宗旨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可见,在西方一些国家,生命教育兴起的主要背景在于:毒品泛滥成灾、暴力现象频繁、两性关系紊乱等情况导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效智认为:“台湾生命教育的提供背景与暴力有某些关系。
这是因为台湾社会的药物滥用与艾滋病问题还不像西方社会那样猖獗的缘故。
但另人担忧的是暴力问题,以台湾现状言,所谓暴力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一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与自杀。
这两类杀害生命的暴力事件在近几年来层出不穷,而且年龄层也逐渐下降,这是国内倡议生命教育的主要背景。
”现在的问题是:大陆中国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是什么?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中国一直在中小学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品德修养课就包括有生命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两性关系,以及家庭婚姻道德等等问题。
生命教育与这些原有课程的关系是什么?其能否提供一些超出其范围和内容的新知识、新方法,且对青少年成长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这应该是推展生命教育的立足之本。
所以,我们决不能把生命教育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我们也不能把生命教育归结为“生死观教育”或青少年的“性教育”。
如果这样的话,在中国,生命教育将永远领不到教育的“准生证”,永远也不可能有独立的地位。
如果说西方一些国家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主要在于毒品、暴力、艾滋病泛滥,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在青少年暴力现象突显的话,那么,大陆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可能是在“安全事故”上的层出不穷。
四、正确认识教师在三生教育中的角色转变刚才和大家说到大陆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可能是在“安全事故”上层出不穷,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将有更加漫长的道路要走,更加艰巨的任务要去完成,因为“三生教育”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陆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很多方面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或者即使明白了也不够重视,把“三生教育”当成一阵风,以为刮过就什么都没有了。
老实说,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在参加这样一个培训班之前,对生命教育也持有不屑一顾的想法,每周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课上,我只是客观地把那本“三生教育”读本念完就算完事,并未意识到它有多重要,思想认识上非常肤浅,但培训班上台湾专家的讲座让我大受震动。
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生命教育的根本是对博爱的追求,对大同世界的渴望,对人间大爱的包容,是人性光辉的张扬,体现的是人物共存、天人合一的境界,寻求的是和平、和谐,是对今日竞争、破坏的平衡和纠正,更是对人类终极目标的追寻。
所以,生命教育不应该只针对中小学生。
更大的问题在于成人们的生命意识之淡漠,在于整个社会生命意识的提升。
中国目前最需要进行生命教育启蒙的不只是孩子,包括家长、教师、各行各业的成人们。
那么讲到这里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纪老师给我们观摩的一个课件——《老师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老师,你该怎样去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孩子们当成你生命中遇到的“贵人”,扮演好你作为引导者、领路人的角色并永久地影响你的学生,给他们以深刻的启迪。
因为,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藏在贝壳里的透亮的珍珠,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应争取做打开贝壳让珍珠发光的人。
(展示PPT课件《老师的启示》)纪老师用这个并不是很生动但却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们不珍爱生命,不重视生存之道,对生活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与我们做老师的有密切的关系,“三生教育”不能只是告诉学生们你们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那些单调、乏味的说教可能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三生教育要有明晰清醒的认识,有深刻到位的态度,有身体力行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在学生面前,多听多看多学多做,把学生带到“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的轨道上来,在这方面,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发起推动的“全球热爱生命”活动将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1987年出生于台湾屏东的周大观因患癌症死于1997年。
周大观5岁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已能吟咏朗诵。
患病期间,不足10岁的周大观,历经两次开刀清除癌细胞、12次化学治疗、30次钴60照射治疗以及截肢手术,与病魔抗争一年多,终因癌细胞扩散不治身亡。
周大观将其病中感受以诗文加以表现,共42首,集成诗集《我还有一只脚》、散文《大观》、传记《生命之光——周大观》、故事《小星星的愿望——周大观的故事》四本书,并录制了写实故事《小太阳——周大观》、《生命的乐章》等录像带,感动了海内外各界。
我们在选录几首给大家念一念,希望这些能够成为我们下去以后开展“三生教育”的教学资源。
(展示周大观的诗)我还有一只脚贝多芬双耳失聪,郑龙水双眼失明,我还有一只脚,我要站在地球上。
海伦凯勒双眼失明,郑丰喜双脚畸形,我还有一只脚,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这是一首简单的小诗。
在了解它的作者周大观之后,再读这首诗你会发现这首诗并不简单。
周大观是个试管婴儿。
周妈妈不孕,经多年的求医问药,在一次又一次忍受痛苦的试验下终于有了周大观。
父亲取“大气宏观”之意,为孩子取名周大观。
大观从小聪明过人,四五岁时即以诗歌写日记。
然而世事无常,9岁的时候周大观得了骨癌,疼痛的时候,周大观以写诗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这些成人都难以忍受的痛苦,被一个孩子这样描述:癌症恶魔是人类的敌人,霸占了我的右脚。
化学治疗攻不进,放射治疗打不下,医师要一刀两断。
敌人向上串联,敌人就要转移阵地,几何级数的分裂,天文数字的阵痛,爸妈也只好一刀两断。
爸妈把我交给医师,医师把我交给科技,我把生死交给上帝。
一个孩子面对死生竟如此泰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气度!当我们向孩子们展示抗癌小英雄周大观感人事迹时,我们就要顺势启发学生:我们应该感谢生活,应该为我们健全的生命欢呼,应该为我们有两只脚而感恩。
因为有的人没有这些。
在保守治疗截掉右脚后,周大观写出了如上《我还有一只脚》的小诗。
并继续顽强地以自己弱小的身躯抗争着病魔,积极乐观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然而他就象是上帝一不小心弄丢的一件心爱的玩具,如今,上帝找到了他,一定要任性地把他带走。
1997年5月18日,不到十岁的周大观离开人世。
他短短的生命真如惊鸿一瞥,烟花一现,短暂而绚丽。
跟周大观相比,我们简直太富有了——我们有两只脚!两只脚的我们却还有许多不满足:父母没有当官,学习不如意,长得太胖了,爹妈给的生活费太少……拿出任何一个理由,我们都可以借机沮丧、失望,以至灰心丧气,怨天尤人。
但是,这些与生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两只脚,我们没理由夸大这不如意,来使自己颓废得理直气壮。
除了不如意,我们还有更多的理由让自己开心地生活,开心地学习。
送走了周大观,周进华夫妇将他的诗稿汇集成册出版,就是《我还有一只脚》。
一时风糜东南亚诸国。
父母将版权收入成立了“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以资助那些不屈不挠,与病魔抗争,热爱生命的人们,为患病癌童、非洲孩子、身残志坚者等弱势群体送去爱心,激励他们顽强拼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