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
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
宾语后,其语序十分特殊,有的句子还缺少
相关成分。相对今天的语言习惯而言,称为 特殊句式。
二、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走出文言文翻译的迷宫: 一、“找出主干最重要”。 如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该句中“公子”可作主语,“急”可作谓语,“人之困”可作宾 语,那么“安在”是句子的什么成分呢?不符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说明句 子存在特殊情况。 ②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该句中“权”可作主语,“示”可作谓语,“群下”可作宾语,那么 “以”呢?不符合 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明仅靠逐字翻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留、换、补、调要记牢”。 【留】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以资政殿学士行” 中的“资政殿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换】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名词作 动词,“游泳”。 【补】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 中的“于”。 【调】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沛公安在?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
居庙堂之高 蚓无爪牙之利
6、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 在谓语之 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 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 以骨投之
惧有伏焉
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积善成德 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素善留候张良
春风又绿江南岸
◇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2)用作动词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
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 分工不细,不明。
阅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其中哪些 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
非能水也 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吾从而师之
• 稍稍宾客其父
操军破,必北还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4)直接作状语
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 • • • • • • •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 2、名词能否做状语?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而古代汉语却并不是这样。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芽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 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 · · · · · 怎么样”“以 · · · · · · 为”“把· · · · · · 当作”
三、“关注修辞不可少 ”
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译文:从小石潭向西南望去,溪身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溪流像游蛇那样流动, 可以看到它一会儿显露一会儿隐没,它的两岸像犬牙一样交 错,无法探知它的源。
四、“艺术表达文采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