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 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 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 结合。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 折点,它在实践上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 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它是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从此,全国各 地相继建立了十多块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 原之势。
★武汉会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 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 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 战役。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 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 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 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
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 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 的士气,支援英美军队在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 定的作用。
结论
国共两党合作则两利,对抗则俱损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1945)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第21课 第22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单元领航
日本趁中国内战之机,加快了侵华的步伐。1931年,日本关东 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 机。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抓伸向华北,中国的民族危机 空前加剧。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张学 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 为重,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从而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 步形成。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 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 党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共产党则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动和 依靠人民群众,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 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 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 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 了巨大贡献。
★华北事变: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自从1935年华北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 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 ——毛泽东 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华北的 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 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 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 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新增知识点:
(1)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2)国共第二次合作; (3)淞沪会战; (4)保卫大武汉; (5)第三次长沙会战; (6)豫湘桂战役; (7)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东郊柳 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 坏。 由来:1904年—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中 国东北的利益,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双 方签订《普斯毛斯合约》。后来日本控制了南满 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在此驻扎军队的。
背景
任务 标志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 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 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 民革命失败。
项目 主要 活动
合作 (1)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 (2)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 师北伐,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和 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 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豫湘桂会战,是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
月期间贯穿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进 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 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8个月中,中国 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 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 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 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国内革命运动 蓬勃发展,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 工农群众的支持成为北伐胜利进军的重要原 因之一。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的根本利益。后来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 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发动“四一二反革 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先后背叛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因此而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 命失败。
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 义。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 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 昌一起部分军队和和湖南的工农武装, 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 会师,创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 (5)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建党建 军原则。 (6)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革命 根据地,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是面 积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7)从1930年至1933年粉碎了国民 党军队四次“围剿”。 (8)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失利,被迫长征,1936年10 月三大主力会师,长征顺利结束。
二、单元重点:
• • • • • •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及其意义; 黄埔军校的创建与历史意义; 北伐战争及其胜利进军的原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东北易帜”;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与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建立; • 古田会议;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三、新增知识点:
1)中共三大; 2)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统一; 4)八七会议; 5)工农武装割据。
★中共三大召开的背景: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 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 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是国共走向 合作的重要一步。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同意共产 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这 不是国共两党的合并,共产党虽然以个人身份加 入国民党,但在政治上、组织上仍保持独立。
★八七会议:
(1)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 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 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 议。 (2)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 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 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 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 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 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1924—1936)
第15课 第16课 第17课 北伐战争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单元领航:
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统一,共产党与国民 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两党携手北伐,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 动的高涨。蒋介石掌控军政大权后制造分裂,向共产党和革 命群众举起屠刀,于1927年4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同年 7月,汪精卫 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公然叫嚣“宁可网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 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 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并开辟了“农村包围城 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 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最终保存 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井冈山精神”的含义:
坚定的革命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主要 特征。
★“长征精神”的含义:
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大无畏的革命精 神,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 神,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不怕牺牲、不怕困难、 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之所以说国民革命失败了,主要依据是国 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即它没有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也没有彻底推翻北洋军 阀的统治,而是建立起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 的独裁政权统治,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性质。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结成联盟,反革命力量 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缺乏革命 经验,在国民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 对国民党反动派缺乏警惕。
抗日战争:
14年抗战(1931——1945) 中共发挥中流砥柱作用Βιβλιοθήκη 东方主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全民族抗战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二、单元重点:
• • • • • • •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及性质;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部编八年级(上)历史教材解读 (5—8单元)
杜家庄 中学
梁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