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朗书声入课堂——浅谈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朗朗书声入课堂——浅谈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朗朗书声入课堂——浅谈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听众的一种语言行为。

它不同于普通的阅读活动,而是对作品进行了再加工,成为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方自知。

”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可以把握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

所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虽是如此,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现状依然堪忧,语文课堂教学急切呼唤朗读的回归。

1认识朗读的作用,让读书声重返课堂
走进初中校园,还偶尔能听到几声读书的声音;走进高中校园,却很难再听到“书声琅琅”。

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语文的课堂,也成为“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课堂。

于是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出现了:读个课文声音又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朗读过程中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如把“畸形”中的“畸”(jī)读作“奇”(qí),把“不是/我给他打电话”错读为“不/是我给他打电话”等。

这些都是不重视朗读教学的必
然结果。

所以认识朗读的作用,重视朗读教学势在必行。

首先,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增强感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至于文学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而训练最佳的方法首推朗读,反复朗读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流畅协调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在今后在朗读中就能分辨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流畅、表达的优劣,从而形成语感。

其次,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领会文章的神韵。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可见一篇文章好坏与否和它的语言有着莫大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有着丰富的内涵。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便做到了“一字传神”;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对仗工整,意境悠远,古今独步。

高中学生往往认为朗读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做几道题目来得实在。

殊不知,通过朗读,可以领会文章的神韵,一字百通,既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又可以举一反三,了解多个词句的妙处。

第三,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记忆,积累知识,有助于提高说和写的能力。

我国现代史上的大批文学大家、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经
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

学生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高考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2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成长
2.1营造诵读氛围,培养朗读的基本能力。

要营造好的诵读氛围,就要提供好的诵读材料,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中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例如《雨巷》《滕王阁序》《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品,仔细揣摩文章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激发自己的真挚感情,使朗读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充满感情,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这样也能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和保持一种诵读的兴趣和欲望。

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要注意,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经常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诵读,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中肯地指出学生在读音、节奏和情感表达上的缺点,使之能够及时纠正,
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2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诵读中来,让学生成为诵读的主体。

语文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诵读也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一堂课,主要时间要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

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深入,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2.3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加强课堂诵读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感受课文,在诵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日常的朗读教学中,老师的示范或朗读录音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形式。

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但我们的课堂上毕竟学生是主体,教学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读。

因此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文章有了一定的
认识之后,范读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学生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

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所以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表演朗读、分角色多人朗读等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从而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