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族婚姻制度的学习
关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妻多夫制,即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最为引人注目。
对于任何一种生命,其生物特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共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
是一些因素导致该物种中不同种群生存方式的不同,因为同一物种中不同种群的生物特性是基本相同的。
一妻多夫制
一般观点认为,“所有亲属和婚姻系统中都有一个明确其乱伦禁忌的基本核心”,这对构建一个社会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
从这种观点出发,人类多夫制之特别稀少就不奇怪了。
一妻多夫制的起源
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起源,有两种矛盾的观点。
恩格斯很早就提出“群婚残余论”,他指出:印度-西藏的多夫制,也同样是个例外。
有学者提出假设,西藏及其周边的一妻多夫制、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制,很可能源于古代印度。
有学者认为“在某种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
作为一种适应,一妻多夫制能够产生出来而不依赖于历史的延续。
”
从逻辑上讲,以下三条是不争的公理:
一、多夫多妻制(群婚)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现象;
二、一夫多妻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三、一妻多夫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
现,这四种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始于原始混乱的性关系(多夫多
妻),终于一夫一妻;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特殊变化,一妻多夫既可能是原始群婚残余,也可能是从一夫一妻转化过来的。
由于藏族历史上没有实行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藏族的一妻多夫可能源于:原始群婚残余使得一妻多夫一直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经济制度)促使一夫一妻部分地转化成一妻多夫。
藏族婚姻
藏族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
凡父系血亲的男女,绝对禁止通婚和婚外两性关系,否则要遭受严厉的惩处。
姨表、姑舅表之间也禁止通婚。
一夫一妻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也有古老婚俗的残存。
藏族婚俗演进状态的痕迹显著。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的婚制
藏族的青年男女,多通过婚前的情侣和着桑关系建立感情,然后缔结婚姻关系。
但是,正式结婚有的是以当事人的意志为主,有的则以父母的意志为主。
以父母意志为主的婚姻,有的是拒绝当事人的要求,由父母为其另选配偶;有的父母通过媒人说合,缔结秦晋之好。
不管通过何种途径结婚,藏族各地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禁止近亲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索取彩礼等是结婚的必要条件。
婚礼选择吉日良辰举行,由男方请喇嘛占卜决
定。
结婚仪式隆重、热烈,男女双方要在佛
像前磕头才算婚姻成立。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是藏族婚姻的另一大特点。
多偶制婚,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两种。
多偶婚家庭占家庭户的比例不大,而且各地也有差
别。
一夫多妻婚姻的形成,从阿巴部落的实证分析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姐妹共夫的5 起;多是。
先由姐姐招赘,以后其丈夫又与妹妹同居,从而形成姐妹共夫的一夫多妻家庭。
二、母女共夫的3 起;通常是寡妇带着女儿嫁给后夫,女儿长大成人后夫与其同居,从而造成母女共夫的事实;
三、其他的共5 起;多属男子先娶了第一个妻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娶第二个妻子。
一妻多夫家庭主要有两种类型:兄弟共妻和朋友共妻。
此外尚有一女赘多夫等类型。
在兄弟共妻家庭,一般是兄长娶妻后,诸弟长大成人与其嫂先后发生性关系,形成共妻家庭。
也有兄弟同时合娶一妻的。
在一妻多夫家庭中,平时妻子独居一室,掌握与丈夫同居的主动权。
她只要把某个丈夫的信物挂在自己的室外,就表示当晚愿与某个丈夫同居,其他丈夫就得回避。
由于妻子能干,掌握家庭的收支,维护诸丈夫的和睦,保持家庭的稳定,从而赢得全家人的尊重。
因此,在一妻多夫家庭中,妻子所处地位一般较高。
兄弟共妻家庭,以长兄为家长;所生子女以家长为父,以父之诸弟为叔。
在朋友共妻家庭,参与共妻的朋友虽然也是主人,甚至继承家中财产,但第一丈夫仍是家长。
所生子女,以家长为父,家长之朋友为叔。
即使母亲知道子女的父亲确实不是家长,但亲属关系和称谓是不能变动的。
藏族的传统观念认为,兄弟数人共娶一个妻子,不但增添了家中的劳动力,使之有可能分工合作从事各种生产,比较容易发家致富。
有的则从另
一社会意义,解释一妻多夫家庭存在的理由,即认为农奴制下的劳役与摊派负担沉重,被统治阶级成员实行一妻多夫,具有免遭兄弟分家不仅财产分散,而且增加一份劳役和摊派的后果。
但是,在当今夫权制社会条件下,妇女的地位很低,而一妻多夫家庭的妻子在家庭中居主导地位,并公然以合法姿态享有多夫。
特别是社会舆论这种婚姻的赞同态度,而且时代已经大变,到八十年代初尚出现了干部、职工的一妻多夫婚姻。
这使人不禁想到母权时代的历史图景。
只有母权时代,妇女才有在社会上的多夫权利,和在家中的主导地位。
正如恩格斯所说:西藏地区的一妻多夫制,“关于它起源于群婚这个无疑是不无兴趣的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
因此,一妻多夫家庭比一夫多妻家庭出现的时间更早。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一夫一妻制早已成为藏族的基本婚姻形态。
这种婚姻,又可分为娶妻和赘婿两种形式;婚后的新居制,是娶妻或赘婿后再与父母分居而成的家庭形式;并非提夫一妻的第三种婚姻形式。
这种婚姻的一般情况是,独生子女的藏族家庭,实行了娶妻、女儿赘夫;以继承家业,供养父母。
多子女家庭,则只留一子或一女,实行娶妻或招赘;继承家业,供养父母。
其余子女,让儿子出家当喇嘛,或是招赘到别的人家当夫婿;女儿则出嫁,或人寺为觉姆。
值得指出的是,多子女家庭留儿子或者女儿继承家业并无性别偏好。
这种一夫一妻制家庭,丈夫主外,妻子主内。
在入赘家庭,夫婿不仅同样继承财产,而且在岳父死后可以继任家长和承袭门户。
因此,有的学者早已指出:藏族“家庭的延续,既无姓氏谱牒之制,继承又可男系与女系并用”。
其影响的深远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婚俗的影响
一夫一妻婚虽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情侣制,偶居婚等古老的
群婚残余在藏区各地还或多或少地有所存留。
呈现出婚姻发展演进史的显著痕迹。
藏族男女,在婚前的性关系自由,婚后的婚外性关系社会持宽容态度。
多偶制婚,不少是己婚男女发生婚外性关系,出现既成事实后,被其亲属和社会认可的多偶家庭。
这都表明婚外性关系的宽松状态。
社会对婚外性关系的宽松状态,必然形成非婚生子女(私生子)的不受歧视。
藏族是父系社会,但父系继承主要表现在子女对父系的血亲观念和情感;父系家庭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继承,实际上是子女一视同仁,私生子与婚生子一视同仁,入赘女婿也不例外。
这样的婚姻和亲属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血缘关系的松散。
藏族亲属称谓的滞后,是血缘关系松散在观念方面的反映。
藏族的婚俗和亲属关系的特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的主要表现
是,作为满足感情需要和生儿育女的家庭职能遭到严重的削弱。
传统的婚俗和亲属关系对藏族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继承不分男女,特别是作为非父系血缘的入赘女婿也享有继承权,使亲生子女的重要性意义降低了,有无子女不成其为家庭的严重问题。
多子女或重视生儿子的生育观从而随之淡薄了。
消极的生育观念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是负面的。
二、婚前性关系的自由,事实婚姻造成青年男女初婚年龄的提前,早婚现象普遍存在。
从而使妇女初育年龄提早,生育年龄延长,生育机会增多。
婚外性关系的相对自由,也增加了妇女受孕和生育的机会。
从表面上看,这些似乎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长。
但是,人们对婚外性关系的纵容态度,必然造成社会上的性病流行,从而破坏妇女的生育机能,不育和少育的妇女增多;并造成婴幼儿死亡率的提高。
因此,对人口数量的增长实际上是不利的。
三、婚前的性自由,使青年男女过早地进人生育期,其体质和经济能力都不够成熟,生育子女后又由年轻的母亲单方面抚养,加之社会上性病流行的感染性影响,对人口的优生优育也是不利的。
总之,一种文化的存在必有它存在的原因与价值,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存在,就像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多夫多
妻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经过对坏境的适应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