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2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2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3.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 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 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 培养目标。
并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 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 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 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 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 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模块的设置: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 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 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 主选择、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 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第一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一、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 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 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总体性的、高
度概括性的。其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 标来达成。 其实现必须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达成。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 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科学与人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
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 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 系形态,即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形 态、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科目内 容之间的关系形态、课程规定性与 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形态等。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 制度的演变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 革 近代中国反抗外来 侵略的斗争


选修
文明的冲 撞与交融 近代民主 与专制的 较量 历史上重 大 改革回眸 探索历史 的奥秘 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

• •
现代中国的民主与 法制建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 源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 制的确立与发展
新 闻 与 传 记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文 化 论 著 研 读
数 学
•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 概率 • 数学 4 :基本初等函数 II ;平面上的向量; 三角恒等变换 •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必 修



1、为何要确定? 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课程评价 提供准则。
(2)如何确定?

A、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 社会价值 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 个体发展价值 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 学科发展价值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介绍
1.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2.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3.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 4. 课程结构 5. 课程内容
1.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1
品德 与 生活
2
3
年 4
5
级 6
7
8
思想品德
9
品德与社会
课 程 门 类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科 学 (生物、物理、化学)



体 育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语文 数学
艺术(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国家新课程与现行课程的比较(各学科课时数)
现行课程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科学 社会 体育与健康 艺术 404 2200 1486 400 865 557 744 1016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 思想文化领域的发 展进程中的重要内 容
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 20世纪的 战争与和 平
近代社会民 主思想与实 践
历 史
历史上重 大 改革回眸 探索历史 的奥秘 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
必修模块
选修模
历 史
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 20世纪的 战争与和 平
必 修 历 史 1 历 史 2 历 史 3




B、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
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 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和 社会 发展对未来人才标准的要求 研究具体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本学科发 展现状的概括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二、新课程的目标


(一)新课程目标的确定
是对各种要素(学生、学科、社会) 及现状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的结果
学科、分科、必修、国家课程占绝对主导 地位)


2、学校课程中个科目之间的比例失 衡(如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比重过高)
(四)新课程结构及其特点

课程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从整体上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进 行明确的规定;它主要包括各种课程类 型和具体科目及其所战课时的比重。
新的课程计划主要有两个:义务教育课 程设置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
数 学 1
数 学 2
数 学 3
数 学 4
数 学 5
选 修 系 列
系 系 系 系 列 列 列 列 1 2 3 4
英 语(日语、俄语框架一致,内容有所区别)
必 修
英 语 1 英 语 2 英 语 3 英 语 4 英 语 5
选修系列
系 列 1
系 列 2
历 史 1 历 史 2 历 史 3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 政治领域发展进程 中的重要内容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 经济和社会生活领 域发展进程中的重 要内容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 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性及不同学科的整合。如《品德与生 活》,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 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初中:综合课程与分科 课程相结合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 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 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 体系的完整性。
关于科目



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 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 术)等12-13个科目;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 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
关于模块
新课程 416
1850-2126 1200-1386 555-740 752-937 525-615 832-1017 832-1017
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80 70 60 47.2 50 37.1 40
30
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
70 60 50
Ð ³ £ ¤ Ì Ê ½ ¦
78.2
66.2 52.9
科目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态指同一科目中 不同内容之间所形成的比例关系。
(二)课程结构的确定

1、将国家意志和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规划和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要 素,是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策略和方针
(三)我国现行课程结构的缺陷(讨论) 1、课程类型结构单一(在学校课程中

定》; 体现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我国 实际,注意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大力推进教 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 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 基础。
2.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 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 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学习目标: 1、理解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 目标的关系;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及新课 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3、理解并识记课程结构的内涵,了解新课程结 构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关系,了 解我国新课程标准及其框架,认识国家新课程 标准的意义; 5、了解教育目标的层级性,理解并识记课程标 准陈述的三种基本方式。
设置学习领域:



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 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 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 本位;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 要求;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 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 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 的基础。

课程要素:此处的课程要素并
非指课程开发的目标、实施、 评价等,而是指课程类型、具 体科目以及科目内容。
关系形态:指课程体系各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形 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课程类型的关系形态是指不同课程类型 之间所形成的比重关系,如学科课程与活 动课程的比例关系;
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是指同一课程体系 中不同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语文、数 学、历史等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 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 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