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9.1区域概况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地生态亚区—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地生态亚区,113 -1攀西矿产-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
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
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
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该矿区建设项目建设未涉及《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等,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的。
同时,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也进一步明确了本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与治理。
9.1.2主要生态保护目标矿区主要生态保护目标是对露天采矿区及其配套占地设施等影响范围内陆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在施工建设和运行期对水土流失的控制和治理。
尽可能减少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对陆生植物生境的破坏和动物的活动范围的影响,确保项目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不受影响;减少水土流失量,控制水土流失量;增加陆生生物保护措施,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同时,减少土壤的流失和地表植被的破坏,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改善,确保工程区域内陆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的破坏最小化。
9.1.3生态外环境关系与环境敏感对象项目生态外环境关系相对比较简单,项目占地区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
矿区内以哨房梁子为至高点,标高2306.40m,西部老鸦田沟下切至最低标咼1855m。
以往已探明的矿体分布在标咼1767〜2190m之间,本次控制的矿体分布在标高1695〜1890m之间,均高出金沙江江面(平均水位标高943m)752m以上,也高出尘河664m以上,所以主要矿体均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
9.2影响源分析施工期:主要是矿井及工业场地区、矿山供水供电辅助设施区、尾矿填充工程、矿山道路临时、临时废石堆放区等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和地表植被的破坏和生境的影响,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噪声、施工垃圾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运营期:主要是机械运行噪声、矿渣、粉尘以及生活垃圾等。
项目运行后会改变原有地表植被情况和动物的活动。
9-29.3调查等级、评价内容、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9.3.1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9-2011),评价等级划分依据见下表9-3~5:9-39-49-5工程总占地面积在面积2 - 20 km2之间,根据上表将工程区域生态影响评价等级评定为一般区域,由于工程区域及其影响范围内没出现珍稀濒危物种的消失、也无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9-2011的“4.评价工作分级”的规定,且本工程主要是对原有露天矿的延深工程,虽然是露天矿, 但是原有工程与对地表有扰动,而本工程相对新破坏植被面积较少,因此确定本工程的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可以定为三级。
9.3.2评价范围项目所在的区域地貌形态以中山地貌为主,露天采矿区区域及地面坑口工业场地、以及部分运输道路等区域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痕迹明显;直接占用林木和灌草丛等自然植被为主。
按照保证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兼顾景观协调性的原则,本次陆生生态调查主要分为主要调查范围和评价范围:①主要调查范围界定a露天采矿区及其周边500m;b地面坑口工业场地、以及部分运输道路等沿线外围500m。
②评价范围生态评价区为矩形,包括整个拉拉铜矿矿权开采区,向西延伸至马鞍坪选矿厂西界,向北延伸至白云村5组,向南延伸至新厂沟尾矿库南侧公路,向东延伸至落东铜矿东界,以云南松车桑子林为主要植被,矿山裸地和农业植被散布其中。
上述区域涵盖了本建设工程的露天采矿区及时公辅设施、主要渣料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永久和临时占地及其周边等,共22.56 km2。
9.4评价方法9.4.1野外调查方法采用植物学、植被学、动物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野外工作规范要求进行野外调查。
设置动植物野外调查样线进行野外调查,包括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生活习性。
野外调查采用路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访问当地居民,收集当地的陆生生物资料,结合当地历史资料采用生态机理法与类比法,对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调查。
(1)植被植物与多样性调查对本项目所涉及评价区域及外延伸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进行调查。
首先对评价区内的植被分布及物种情况进行初步的踏查,在拉拉铜矿露天采矿区永久占地区、临时占地区和周边范围和间接影响区逐一进行调查,确定各区域的群落结构类型和植被类型及植物生境的变化情况。
在根据群落结构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差异性布设样方,每个群系根据分布面积大小、生境代表性、群落结构完整性和物种丰富度等情况,设置1〜2个代表性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
本次调查乔木层设置大小为10 m X10 m的样方,首先记录乔木层郁闭度、树种的组成以及株数,并记录树高大于 3 m的树的高和胸径,根据需要采集植物样品,并拍照记录;其次在每个乔木层样方内沿着对角线设置面积为 5 m X5 m的灌木样方,调查记录灌木的种类组成、盖度、高度、冠幅等;最后在灌木样方内设置面积为 1 m X1m的草本样方,调查记录草本的种类组成、株树、盖度和高度等,采集每个草本植株样。
同时利用GPS罗盘等测定、记录样方的经纬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拍摄样地群落结构和外面照片。
(2)室内标本鉴定本次野外植物区系学调查重点是种子植物,对于个别样地中出现的蕨类植物也将一并采样鉴定。
对于野外调查中不能立即鉴定的植物采集标本带回驻地,根据《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四川植物志》等分类学文献进行鉴定或将标本带到相关科研机构请植物分类专家鉴定,记录下植物的科、属、种名及其生境特征。
同时,收集该地区的植物和植被的历史资料、科学考察报告、专项调查报告、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区域内其它建设工程的环评价报告等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野外调查,编汇形成工程区域内植物多样性目录表。
同时按照《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分形评价区内植物区系特征。
(3)植被类型的划分评价区内植被类型的划分按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参考《四川植被》的划分方法,进行植被类型的划分,包括植物型组、植被型、群系组和群系(相当于群落类型)四个层次。
将建群种生活型相近、群落的外貌形态相似的植物群落归为植被型组;第二级为植被型,将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对温度、水分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归为植被型,同一植被型具有相似的区系组成、结构、形态外貌、生态特点、及动态演变历史;第三级为群系组,在植被型内根据建群种的亲缘关系(同属或者相近属),生活型或生境近似划分群系组;第四级为群系,将建群种或共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为群系。
本次评价主要是根据样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上述原则逐级划分评价区内的植被类型,直至群系(相当于群落类型)水平。
(4)生物量调查在典型群落调查的同时,对乔木、灌木、草本各层生物量进行调查。
乔木层生物量通过分种实测不同径级树种的高、径以及各器官生物量,建立不同树种生物量估算模型,推算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
灌木、草本采用样方收割法估算地上部分生物量。
(5)陆生动物调查项目评级区动物的野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和识别、动物野外采集和数量统计等,主要是结合样线法和样方进行。
对于大型野生动物,白昼活动的动物采用直接计数法,对与易捕捉的小型动物,采用一次捕捉或多次捕捉法;通过相关指数转换法,用调查与动物数量相关的间接指标来估测动物的数量,如洞口计数法、巢穴计数法、粪便计数法、以及动物留下的足迹、标记、卧迹等;两栖类动物因与水体、湿地有很大关系,且由于评价区内无大的河流分布,重点调查区域主要是溪流及附近区域等。
通过野外采集标本,收集相关资料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确定动物的种类。
如果发现珍稀保护物种、特有动物实体和痕迹位置等均用GPS定点并记录分布生境、海拔等信息。
(6)景观调查方法景观生态环境调查主要是从大尺度上对项目区域进行环境监测与调查。
通过野外对景观要素的形状、大小、密度以及连接情况计算景观指数(破碎度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分离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结合空间统计方法,采用空间分析,波谱分析等方法来描述景观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情况,景观格局的野外调查主要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布,现场核实、记录廊道、斑块的空间信息等。
9.4.2业内分析(1)数据整理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野外采集的动植物物种的分类与整理,主要是将野外调查的样方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录入Excel,并建立数据库,进行评价区域内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计算等,开展工程评价区域维管植物科属种统计;二是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根据李锡文划分的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型和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所划分的分布区类型,对评价区域内植物所属的分布型进行分区和规化;三是濒危动植物和重要野生资源物种的分布情况,主要是结合《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以及标本馆中濒危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结合已建立的数据库和空间数据确定濒危动植物及重要野生资源物种的分布及生长和活动范围,为濒危和重要的物种保护创造便利条件。